瑞士的養老保障系一直以來被公認為全球最現代化、最完善的之一。最近,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記者采訪了中國和瑞士的員和專家,就兩國現有的養老模式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的養老保障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應據實際況采取不同對策。

瑞士駐華大使杜哲巍在接采訪時,簡要介紹了瑞士的養老保險制度:“瑞士的全民養老保險制度始于1948年,后來逐漸發展為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互為補充的三大支柱模式的養老制度。政府保險和商業保險是前兩大支柱,可以保證人們在退休后領取相當于在職收60%的養老金,足以使退休老人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第三大支柱是個人補充保險,以個人儲蓄作為第三筆養老金。”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真正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斷深,制度設計不斷完善,管理服務不斷細化。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了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況:“由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范圍的迅速推進,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系框架已經建立,目前這兩項制度覆蓋了4.32億人,再加上城鎮職工將近3億的參保人群,使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群已超過7億,而我們覆蓋的總目標是10億人左右。”

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面臨老齡化問題,解決養老問題變得刻不容緩。養老問題不僅涉及到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涉及到養老院等養老產業的發展。據杜哲巍介紹,瑞士每個州都會據當地實際況制定老年福利政策和發展規劃。瑞士的日間照料機構是其特之一,老人早上由班車接到養老院,下午再由班車送回家。僅在瑞士日瓦州,就有7個這樣的養老機構。杜哲巍說:“養老院在瑞士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人們選擇是否進養老院完全出于自愿原則。由于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一方面因為瑞士人均壽命的增長,另一方面因為瑞士不再像以前那樣生那麼多孩子。老年人的增多,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中國面臨著老年人口增多、高齡老人數量和老人空巢化的加速增長,這使得中國的老齡化問題面臨著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挑戰。中國的養老產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秀云認為,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關鍵在于轉變傳統觀念:“我覺得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最重要的是養老金,以及到社區的養老院里去養老。首先,養老院在經濟上更為劃算,當老伴去世時,一個人孤獨在家就需要雇人來照料,而當兒都去上班時,誰來監督護理人員就為了問題。然而,如果把護理人員放到養老院,一個人可以照料四個老人,就形了規模經濟。在養老院里和其他老年人一起生活,老年人之間可以聊天、下棋、散步。所以中國人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不應該只考慮養老需要多錢,而應該思考如何養老。”

除了傳統的養老機構,中國的養老產業也在探討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對于中國未來的養老模式,北京青耕投資總裁田軍表示,中國應該結合自己的國,有選擇地借鑒西方養老模式:“因為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傳統文化的國家,我們心的傳統觀念比較重。從我們國家的定位來說,至要有96%以上的人在社區或家里養老。我覺得在養老機構方面,應該更加關注社區型的發展,類似于托老所的日間照料中心,通過日間照料中心的發展輻到小區。”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并不應該被看作為定時炸彈,而應該被視為一種機遇。(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