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舞蹈家楊麗萍最新作品《眾生》引發了爭議,一些觀眾認為其中某段“雙修”的表演尺度太大。對此,楊麗萍回應稱,作品表達了對人的思考,不應輕易下定論。然而,許多外行人仍然毫不留地指指點點,這讓我覺得我們是否真的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

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否真的懂得適當的分寸。當我們面對爭議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選擇站隊,而不是先去了解事的真相。這種沖的反應往往導致我們忽略了事的本質。正如俗話所說,“三人虎”,當一個謠言被越來越多的人傳播,它就可能變事實。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是人類的表達,是對生活的驗和悟。而涵養則是我們對待藝的態度,也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當我們評價一件藝作品時,是否真正理解它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是否有資格去評價它?如孔子所說:“己所不,勿施于人。”明白自己的位置,克制評論,這就是一種分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不懂的領域。當面對這些不懂的領域時,我們是否應該選擇沉默,而不是輕易地發表意見?所謂“隔墻看花,必不明真相”,只見一隅,不見全貌,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教導我們要學會止語。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意味著,當我們知道自己不懂時,最好的選擇是沉默。

在這個社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大量的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對每一條信息都發表意見。承認自己不懂,并不丟人。止語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與他人和諧相。因為多說多錯,不懂裝懂,不僅無法說服別人,也會暴自己的無知。寧拙毋巧,寧可樸實無華,也不要自負裝腔作勢。這都現了君子的止語修養。

為一個有涵養的人,我們首先需要從心開始,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做到止語。“言是,多言錯。”如老子所說。

止語是一種修養出來的大度。真正的君子可以包容不同的意見,不因為見解不同就否定對方。有時候不語,反而是一種非常有利的回擊。在這個信息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止語,學會沉默。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聽到自己的心聲,才能真正為一個有涵養的人。生活中,并非所有事都需要爭輸贏,爭高下,有時候不語反而是一種非常有利的回擊。“沉默是最偉大的輕蔑。”如托馬斯·卡萊爾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