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永恒的話題。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承擔起了養育之責。盡管上學后,孩子和父母的接時間逐漸減,但父母始終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然而,隨著孩子的長,他們的生活中逐漸出現了除父母之外的重要人,那就是他們的伴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父親冒著寒風騎車把兒送到學校,結果卻被一個小伙子接走了。看到這一幕,父親無奈地搖了搖頭。他到無奈的原因在于,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伴,小棉襖已經不再完全屬于他了。

之前有人說,自己不想要兒,因為兒長大后就會離開。養育兒確實需要勇氣,尤其是在兒出嫁的那一刻,父親是最傷心的。這意味著兒不再完全屬于他,有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要承生活的力。更令父親難過的是,自己從小疼長大的兒,在別人家竟然沒有得到同樣的疼。父親們在兒出嫁的時刻淚流滿面,而不像男方家庭那樣喜氣洋洋。

從結婚到現在,我一次都沒有看結婚錄像,因為我不想再次經歷父母淚流滿面的場景。盡管到充滿了喜氣,但那天我的心是沉重的,因為從那天起,我將為一個獨立的大人,不再有父母的庇護。

當時并不理解父母的不舍,直到我自己為了父母,才真正理解了父母的意義。很多事不是你想明白的,而是你經歷明白的。只有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后悔。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長是必然的,畢竟我們也在變老。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孩子們的長,他們在未來終將有自己的生活。有網友說:“如果是兒子這樣,就不會心酸了。”的確是這樣,人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兒子找了別人家的姑娘,對方的父母會不會有同樣的心理呢?

更有一些父母稱:“自家的兒被別人家拐走了,同樣,自己的兒子也把別人家的姑娘給拐走了。”很多事都是有雙重的,我們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只看一方面。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