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媽。我想和大家分一次幫兒洗澡的經歷。當時我手忙腳,于是寶爸過來幫忙。姐姐恰好路過,有些驚訝,然后略帶責備地說,你怎麼不我呢?這讓我很吃驚,因為我認為爸爸幫孩子洗澡沒有什麼不妥。但姐姐卻提醒我,大要避父。我哭笑不得,大當然要避父,只是布妞才一歲,這就避父了,是不是有些太早了呢?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孩子長大后,就要避免與父母過于親?而這個“長大”到底是多大呢?

心理學家弗伊德提出了一個詞——俄狄浦斯結,它指的是兒子對于母親有一種依賴、眷結,也就是“結”。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5、6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小男孩幻想長大后要娶媽媽。這種幻想既快樂又焦慮,快樂是因為能夠與媽媽在一起,焦慮是擔心娶了媽媽爸爸會怎麼辦。然而,如果父母引導得當,孩子會很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并且不再為這種問題困擾。同樣的,孩在兒階段也會出現一種結——烈屈拉結,也就是“結”。在這個階段,兒會更加親近爸爸,而在媽媽生爸爸氣的時候,兒會擋在前面維護爸爸。這種況對很多媽媽來說既無奈又扎心。然而,如果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教育,這種“結”就有可能持續到孩子長大,并且影響格和未來的生活。

大不避父”這種現象其實還常見的。之前有一位明星爸爸就和自己二十幾歲的“親親”玩自拍。我個人認為,兒都長大年了,父之間親臉頰是可以接的,但親吻就有些過分了。大不避父會給兒帶來很多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影響兒對異的選擇。研究發現,孩對于男的品味很大程度上父親個的影響。父親的品德、個以及事方式直接影響兒對異的判斷,也會影響未來的擇偶觀和婚觀。如果父親對兒長期親昵沒有界限,兒很難擺父的結,并且不自覺地將對父親的依到異上。這會導致孩難以區分開和親,產生錯誤的認知。

兒長大后仍然與父親過分親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第一,孩子在一歲左右會發展出自我意識,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于外界的個。父母無法接孩子與自己分離的事實,便產生了一定的“分離焦慮”。他們會繼續與孩子保持親的舉,以此來保持親關系。然而,父親對于兒來說也是一個“異”,是獨立于自己存在的“另一個人”。如果兒長大后仍然不避父,就會破壞孩子的邊界。當別人肢或語言越界時,會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減防備心理。第二,孩在沒有邊界況下,會分不清楚和傷害。無法區分別人的行為是出于還是傷害,容易陷被人傷害的境地而不自知。

在孩子的長過程中,有兩個階段特別需要父母的注意。第一個階段是3歲以后,孩子開始記事,印象深刻的事可能會在幾十年后依然記得。在這個階段,爸爸要有一定的“避開私”心理,注意不要在兒面前換服等親的舉。同時,父母可以給孩子進行別教育,告訴他們男孩孩的差別,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私。到了5歲左右,孩子會進別敏期”,他們會意識到男孩和孩之間的差異。父親應避免給兒換服、洗澡,打鬧時要注意分寸,幫助兒建立邊界。孩子在3-6歲期間,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習慣,并在6歲前完分床睡,將孩子請出自己的臥室。這不僅能保護父母的私,還能幫助孩子健康長。

第二個階段是青春期,孩子在這個階段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孩會對異產生好奇和朦朧的好。作為邊最親的異,父親要與兒保持適當的距離。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于一種“半”的狀態,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不想再父母的約束。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并且保護好他們的私。父親可以與兒談談與異往的注意事項,分備的品質,以此幫助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兒的長路上,父親既是朋友也是榜樣。父親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兒對異的看法和偏好。在必要的時候,父親要懂得得地退出,給予兒足夠的空間。這樣,兒才能在父的澆灌下茁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