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進2023年冬季之后,烏克蘭的前景變得黯淡無,即使是最親西方的烏克蘭局勢觀察家也已無法用新的話來掩飾這一事實。烏克蘭將遭遇“可控的戰失敗”,或者甚至出現全方位的潰敗。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倒臺也變得必然,俄羅斯總統普京也首次在國際正式場合談到了烏克蘭的“后事”。普京在印度總理莫迪召集的G20集團領導人視頻會議上表示,各國有必要商討如何阻止類似烏克蘭的悲劇再次發生。他指出,莫斯科從未拒絕與基輔進行談判,是澤連斯基單方面切斷了談判的通道。

普京的表態是對與會部分國家領導人在發言中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表示震驚的回應。普京表示軍事行總是帶來悲劇。這番表態顯示出俄羅斯正在考慮如何收尾俄烏沖突。理論上,一旦軍事行達到一定程度,雙方應該坐下來談判,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去年3月,雙方在以列和土耳其的斡旋下曾進行過一次談判,但憾的是,在達協議的前一刻,某西方大國的領導人停了談判。自那以后,西方開始向烏克蘭輸送武裝備,導致俄烏雙方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發生大量傷亡的戰爭。從俄烏沖突中,世界應該吸取的教訓是,小國應明白保持獨立自主、拒絕西方煽的重要,而大國則應清楚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不要總覺得戰爭是一種“劃算的生意”。這并非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大量西方政客的原話,他們認為花幾百億元能讓烏克蘭人與俄羅斯拼命,這是非常劃算的。他們還認為,烏克蘭人的犧牲可以削弱俄羅斯的軍力,這是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俄烏沖突終究是一場西方代理人與俄羅斯的戰爭,而如今烏克蘭這個“提線木偶”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境地,前線上婦和老人的影越來越多。就連澤連斯基自己也表示,隨著冬季的到來,烏克蘭在東部的戰事將變得越發艱難,從軍事角度來看,烏克蘭取勝的可能已經無限接近于零。

那麼,如果要談判,俄烏之間會如何談判呢?存在幾個分歧點:一是烏東四地的歸屬權;二是烏克蘭能否加北約和歐盟;三是烏克蘭達到何種程度算是“去軍事化”;四是未來烏克蘭政府保持中立還是重新倒向俄羅斯。俄羅斯外部無任所大使米羅什尼克前兩天表示,俄羅斯不會與基輔現政權“共存”,這意味著俄羅斯認為,等俄烏沖突結束后,烏克蘭“理應”為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緩沖帶。這是俄羅斯最看重的地緣政治利益。在這個大前提下,一個“后烏克蘭時代”正在從俄羅斯決策層的桌面上慢慢走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