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即將來臨,一紙通知引發了關于祭祀燒紙令是否合理的激烈討論。哈爾濱民政局發布的文件明確表示,止焚燒冥紙冥幣,并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安排和部署,目的是確保清明節期間的祭掃活平穩、有序、順暢和安全。事實上,多年來,我國許多地區都出臺了類似的政策措施,旨在減因上墳燒紙引發的野外火災和山林火災。這些舉措基本上都集中在限制銷售紙制祭祀品、止燃放煙花竹、嚴在林區上墳燒紙等方面。

由于許多墳墓修建在野外或山林中,多年來因上墳燒紙引發的火災屢不止。因此,在這些地區止引燃明火的規定在清明節期間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對祭祀燒紙一概而論,對銷售祭祀用品進行封和取締,老百姓買不到紙,這與民眾的和文化認同相違背,往往無法讓他們接。在我國,許多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并不完全等同,這些行為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連,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表達。

理這個問題時,應該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本方法。簡單地堵塞并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疏堵結合,以疏為主。雖然在過年時燃放煙花竹、祭祀時燒紙都可能造空氣污染和火災事故,但最重要的是管理方如何有效地進行“疏導”,采取靈活的方式和措施,例如分區域、分時段有條件地進行。這樣既可以讓人們看到管理方對安全問題的考慮和努力,也可以讓人們的得到有效的抒發和表達,這才是普通老百姓最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