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位于江蘇省蘇北腹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富的人文活。其中,大運河是淮安興盛的重要推力量。在明清時期,淮安與杭州、揚州等城市并稱為運河四大古都。運河兩岸的十里繁華景象,以及富商修建的連廊、樓閣,使這座城市充滿了絢麗多彩的魅力,留下了許多人的佳話。清朝初期是淮安歷史上的高時刻,當時全國僅有九個總督,而淮安占據其中兩個位置,分別是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如今,總督府依然作為名勝景點矗立在淮安市東門外。
然而,近代以來,淮安的興盛逐漸消退。隨著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的通車運行,加上清政府的腐敗和外困,漕運逐漸停滯,淮安在中國版圖中的地位急劇下降。
然而,進21世紀的2001年,淮安市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淮安市,并實行了“三淮一”戰略,即將原地級淮市、縣級淮安市、淮安區合并為一。這樣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淮安縣的歷史文化積淀,更好地營造淮安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氛圍。當時的淮安市領導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中國即將加WTO,中國將迎來一波產業轉移浪。能否抓住這個發展機遇,關鍵在于培養人才。然而,人才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建立完整的國民教育系。
作為江淮地區的中心城市和蘇北的骨干城市,淮安的高等教育發展長期以來存在明顯的短板。直到1997年,原淮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淮師范學院,為淮安市的第一所本科院校。在接下來的3年中,原淮工業專科學校和淮通專科學校也合并升格為淮工學院。然而,這兩所學校剛立時,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教學資源有限,使用原有校區發展限。
更重要的是,在新千年的歷史時期,國家推出了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未來5年要實現高等教育學率翻番的目標。對于于高等教育洼地的淮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當時的淮安市領導在市委常委會議上明確提出,淮安要抓住高等教育越發展的歷史機遇,助力淮安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容忽視高等教育的重要。
隨后,淮安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并邀請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省教育廳以及淮安市幾所高校的負責人參加研討會,共商淮安市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計。同時,淮安市進行規劃修編,經過多研討和現場踏勘,計劃建設淮安市大學城。
經過前期張的籌劃工作,淮安市以市政府名義向江蘇省人民政府遞了請示,并于2002年4月獲得了江蘇省人民政府的批準。隨后,在同年11月,江蘇省教育廳代表省政府與淮安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合作共建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的協議。
據規劃,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位于淮安市青浦區城南鄉地塊,前期建設約3.01平方公里的淮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學院和江蘇食品職業技學院的新校區,同時還規劃了國家大賽標準的育中心、醫院等設施。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首期投資15億元,計劃容納3萬名學生。在園區開工奠基儀式上,當時的淮安市委書記丁解民表示:“我們將集中全市之力,將高等教育園區建設一流水平、一流服務、一流標準的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