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最近推出的“科目三”服務再次引發了話題,并吸引了大量關注。這個源自廣西本地人自創舞蹈的服務以驚人的速度為了海底撈的熱門“新服務”,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近日,有傳聞稱江蘇淮安一家海底撈的客人在過生日時點了“科目三”表演慶祝,而另一桌客人因嫌音樂太吵,雙方發生了口角,甚至警察都出面調解。

與此同時,網絡上對“科目三”的評價也存在著分歧。支持者認為這是海底撈的人文特服務,應該予以保留,因為吃飯本來就應該是輕松愉快的;而反對者則認為消費者有權在安靜的環境中用餐,還有人表示,“一邊扭玻璃舞,一邊與顧客手手”的行為太過不雅,有邊球的嫌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海底撈的爭議更像是“社牛”和“社恐”們的價值觀保衛戰。實際上,社牛們在輿論場上通常占據著極高的話語權,他們引領時尚、開啟話題,特別是那些創造流量神話的“Z世代”員更是市場的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世代”就應該被市場拋棄。允許有人喜歡,就應該允許有人不喜歡,公共服務不應該只針對單一群,也不應該以犧牲他人福利為代價。

公共服務場所往往存在著眾口難調的問題,要在其中找到平衡并不容易。特別是對于企業來說,追求利潤是天,向前一步可能會招來批評,向后一步則可能錯失商機。但毫無疑問的是,每一次功的營銷都需要付出本,企業不能把本算在每一個“不喜歡”的消費者頭上。作為提供餐飲服務的海底撈,它的定位應該是中的,提供的服務應該是能夠被各方接的共同點;而作為提供娛樂服務的海底撈,這種定位則是一種個化的。當中與個撞時,不同群的價值觀就會沖突。

有人會說,只要海底撈的服務沒有違法,就不需要考慮不同聲音。確實,海底撈的服務沒有違法,但在某種程度上,它打破了行業的規則。對于同行業的商家來說,打破規則固然可貴,但過去的共識和傳統也應該得到繼承——“來的都是客人”,每個人的都值得尊重。

在戲臺上,有一條約定俗的規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在對方表演時,都需要保持安靜,不發出任何聲響。有觀眾可能會認為這種表演方式太過刻板,滿臺繁鬧才更加彩。然而,畫面上需要留有留白,保持對表現的克制,不僅是對對手的尊重,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如果只是為了取悅觀眾而不加限制地表演,最終可能只會導致審疲勞和分散注意力。

對于海底撈來說,為了提供緒價值而過度迎合消費者,并不一定會帶來商業上的功,反而可能顛覆行業秩序,撕裂不同群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會產生一種示范效應。如果所有商家都希通過元素的嫁接來打破服務邊界,那麼大家都會變得越來越浮夸。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況下,這種功利的轉變可能會導致商業過于重視營銷而忽略品質。

商家們應該警惕“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在追求流量和出圈的商業環境中,他們需要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