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海南日報記者 劉寧玥 蘇慶明紉機“嗒嗒”作響,一雙巧手推布料穩穩劃過針腳,瞬間形一條平整致的包邊線。很難想象,這雙能服的手,平時連杯子都拿不穩。2月3日,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鎮海南時代脈搏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制廠,制工阿(化名)正與其他數名工友一同趕制春節前要付的貨品。這是一家在政府扶持下開起的工廠。100多平方米的制車間里,20多個制工位呈兩列排開,上方是長條形燈管和風扇,一些架子擺著各料。束起辮子的阿趴在工位上做工時,作嫻,眼神專注,與一般工人無異。一件件紅黎錦長手下,一個個刺的擺便變得工整。“我是……儋州人。”當阿歪著開口說話,用力挑眉、眨眼、聳肩,調的力氣一字一字地吐,人們才會注意到,患有小兒麻痹癥。“阿能到這個程度,非常不容易。”同為殘疾人的制廠負責人老喜說,大概10年前,阿父母便將送到其在外地開設的培訓學校學制。但學后,因缺乏通能力,的工作并不順利。2022年底,老喜便將其接到他在瓊中新開的這間制廠工作,“在這里,除了有工資,還有五險一金,能進一步磨煉技。”“非常努力,中午吃飯后會主加班學習。”工友們介紹,阿長進很快,如今還了小導師。“這個褶怎麼打?”“這件服要用什麼花紋的布料?”……車間里,不人向請教制技法。阿不只想當加工人,也想親手設計出麗的服。“這是阿的作品。”工友們搬出一件丁香紫的新中式連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旗袍領、盤云扣、蕾面料搭配襯……這是阿花了許多個夜晚,上網自學打板、配、剪裁,并自己設計、制作出來的,如今了工廠的一件展品。各界人士幫扶像阿這樣的殘疾人士,讓他們也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老喜,殘聯部門先后給予工廠40萬元扶持。工廠目前有30多名工人,其中有十幾名殘疾人,主要生產黎錦和校服、行業制服。“阿,啥時候請我們吃席?”工作間隙,大家對打趣道。經工友介紹,27歲的阿認識了本地一位男青年,已于上月辦理結婚證。“父母之前怕我……養活不了自己,還怕我嫁……不出去。”阿突然紅了眼眶,努力張大雙眼往天花板看。說,如今的自己,終于可以不用讓父母擔心了。當天,紅鎮就業駐站工作人員也來到工廠,和老喜商討幫其招聘更多工人。“我們剛剛收獲30萬件的訂單,今年需要增加至100名工人。”老喜說,在省殘聯和瓊中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工廠業務發展迅速。“下一步,計劃讓阿這樣素質好的工人逐漸參與一些管理工作,讓們發揮更大價值,同時也當好殘疾人的榜樣。”老喜表示。(海南日報營2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