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國婦聯11日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介紹了關于推進移風易俗和治理高額彩禮的相關況。彩禮作為我國婚嫁領域的傳統習俗,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然而,近年來部分地區的彩禮數額不斷攀升,攀比之風逐漸蔓延,給一些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給婚姻穩定埋下了患。據司法實踐,涉彩禮糾紛案件數量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發布會上,最高法發布了一批涉彩禮糾紛的典型案例。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陳宜芳介紹,這些典型案例聚焦共問題,明確了理涉彩禮糾紛的三項原則:一是明確嚴借婚姻索取財;二是充分尊重民間習俗,以當地群眾普遍認可為基礎合理認定彩禮范圍;三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彩禮的目的特征,平衡雙方當事人的權益,考慮共同生活時間、婚姻登記、孕育子等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規定》也在同日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司法解釋強調了止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財的原則,并對彩禮的范圍、返還的條件、當事人的確定等進行了規范。

近年來,民政部以婚俗改革為抓手,積極開展治理高額彩禮等婚俗陋習的工作。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說,2020年,民政部先后確定了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指導這些實驗區在倡導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治理婚俗領域不正之風、培育文明健康的婚俗理念等方面進行探索,打造樣板。截至2023年11月,全國共創建了1806個各類實驗單位。

王金華表示,各地通過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和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采取措施如村規民約、家宴中心、合約食堂、紅黑榜等,規范引導婚姻當事人抵制鋪張浪費、攀比送禮、低俗鬧婚等行為。目前,蒙古、黑龍江、山東、四川等多地已經公布了彩禮、隨禮等倡導標準。

各地的民政部門依托婚姻登記機關與婦聯等單位積極探索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婚姻家庭輔導服務,2022年度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總數比2020年度下降了43.79%。各地還通過公益創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當事人分類提供婚前輔導和婚姻家庭關系調適服務。目前,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的婚姻家庭輔導室覆蓋率已接近90%。據統計,2023年各地已提供各類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的人次超過300萬。

全國婦聯家庭和兒工作部副部長何敏表示,全國婦聯以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總抓手,以尋找“最家庭”活為載,推家庭文明新風尚,引導廣大家庭抵制高額彩禮,踐行移風易俗。目前,尋找“最家庭”活已選樹各級各類最家庭近1500萬戶,其中包括一批婚事新辦簡辦、“不要彩禮要幸福”的家庭典型。各地婦聯將移風易俗納推薦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綠家庭、麗庭院等標準,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移風易俗群眾推薦評議活,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和移風易俗示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