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浦東居民胡士向反映,經常將私家車停在小區外面路邊的停車位上,以為是免費停車,但8個月后卻發現自己欠繳停車費6000多元。胡士的遭遇并非個案,國很多城市都開始推行“智慧停車”模式,其共同特征是,停車時沒有收費員來告知或者收費,需要司機自己下載相關App才能知道欠費信息并繳費。然而,這種模式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司機很難事先知道一個停車位需要收費多。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收費標準各不相同,而且收費公告牌往往被遮擋或者不明顯,導致司機忽略了收費信息。因此,應該在顯眼的位置清楚告知停車位的收費標準,以保證司機的知權。

其次,在司機欠費之后,系統應該通過催繳電話或者提示短信的方式及時告知和提醒。在管部門的系統里,車主的車牌號一般都綁定了手機號,應當利用這些基礎數據實現催繳信息的聯。否則,如果司機不知道下載繳費App,欠費也不知道去,最終連累個人信用損,這是不公平的。

除了程序上的疏,更本質的問題在于,公共道路屬于國有財產,停車位的設立應該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等原則。道路是否收費以及收費標準應該通過聽證會等方式征求各利益相關者的意見。特別是在小區周邊道路劃為停車位時,應該征求周邊小區業主代表的意見。對于一些老舊小區,小區停車位張,小區周邊道路可能也不夠寬敞,設收費停車位應該更加慎重。

面對停車位收費問題,不能僅停留于個案的曝式維權,相關法規和程序應該有進一步明確。至要讓司機們知道,路邊設收費停車位是誰決策的、按什麼標準確定的停車費,如果覺得收費不合理,有什麼渠道去反映,是否可以糾偏等等。如果這些決策和執行都未經公眾參與,“智慧停車”就只能變“智慧收費”,車主不管有什麼意見,只能乖乖繳費。這不僅侵犯了公眾利益,也會導致更多社會矛盾的產生。因此,停車費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以確保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