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強,今年32歲。我出生在湖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環山,通不便。家里祖輩務農,條件艱苦。我從小就知道,要想改變命運,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讀書。每天放學后,我總是第一個沖出教室,跑回家里,拿起書本就埋頭苦讀。那時候,家里條件有限,父母整日忙碌于農活和家務,沒有太多時間關心我的學習。但我深知父母的不易,從不讓們為我的學習心。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我順利考上了大學。當時全家人都為我高興,尤其是父母,他們覺得我為他們爭了。然而,大學的學費對于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為了湊齊學費,父母四奔波,求親告友,終于在開學前為我湊齊了學費。在大學期間,我深知機會難得,不能辜負家人的期。于是我努力學習,績優異。同時,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我開始在課余時間打工掙錢。送外賣、發傳單、做家教……只要是能掙錢的工作,我都愿意去做。畢業后,我順利進了一家大型企業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逐漸在公司嶄頭角,職位和薪水都得到了提升。父母看到我的就,到非常欣。他們常說:“兒子,你真是出息了,我們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沒想到你卻有出息了。”每每聽到這些話,我心里都五味雜陳。

然而,隨著我工作的穩定和收的增加,父母開始心我的婚姻大事。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是大齡未婚青年了,應該盡快結婚生子。但是,隨著我工作的深和社圈子的擴大,我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家鄉的親人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開始注重個人發展和事業就,而家鄉的親戚們則更看重傳統道德和家庭責任。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導致我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其次是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在家鄉,親戚們的生活方式比較傳統,習慣于互相依賴和幫助。而我則更傾向于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更注重個人空間的獨立。這種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也讓我與親戚們漸行漸遠。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差異。在家鄉的親戚們看來,結婚生子是人生必須要完的任務,而我則更加注重個人長和事業發展。我認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和獨立,才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和未來。這種價值觀的差異讓我與親戚們越來越難以通。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與家鄉的親戚們越來越疏遠。電話越來越,即使打電話回去也是寥寥數語就掛斷。回到家鄉后,也覺與親戚們有些格格不。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為了一個“斷親”的人。

但是,我也明白這其中的苦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擁有相同的觀念和價值觀。所以對于那些斷親的人和事,我們應該更多地去理解和包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困難,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理解彼此,而不是輕易去指責。就像我一樣,即便為了斷親的人,但我也有我的苦衷和心的矛盾。希我們都能更加寬容地看待這些問題,為社會的多元發展創造更加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