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人張雪峰的言論引起了廣泛爭議,他稱文科專業就是“”人的專業,將文科生與服務員相提并論。盡管這番話頗刺激,但也不得不承認,張雪峰的話揭示了中國文科生就業現狀的一部分。然而,張雪峰的觀點更多地現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回顧歷史,展未來,不難發現,實際上所有的專業都可以視為服務業,只是服務的對象不同而已。歷史也證明,服務業在未來的社會中將占據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文科專業作為一種“”人的專業,本應是未來最追捧的專業。下面我將一一分析這一觀點的原因。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三大產業。我們常說的現代社會三大產業即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不論是哪個專業,最終的就業環節都是選擇在這三大產業中尋找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張雪峰所說的文科專業是服務業并沒有錯。然而,為什麼我說所有的專業都是服務業呢?這是因為所有的人類工作本質上都是為了服務于人類自。比如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他們表面上服務的對象是生,更確切地說是農作。他們一生都在與農作道,研究如何更好地生產農作。但實際上,他們研究農作、研究生的背后,還是為了給人類提供充足的糧食,讓人類對自然有新的認識,并對生有更深的了解。從本質上來說,農業從業者仍然是在為人類服務,他們通過農業來滿足人類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農業是人類最早發展的產業之一,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場革命。因為農業解決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食。只有解決了吃的問題,人類才會考慮其他問題。因此在古代,農業是最追捧的行業。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工業。從事工業生產的人,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他們最終的產品都是為了服務于人類。重工業的飛機、大炮和船,要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通需求,要麼是為了確保人類的安全。而輕工業的生活用品,則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如果這些工業產品沒有以服務人為出發點,那它們必然會被淘汰,沒有人會購買一個對自己沒有任何用的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也需要“”人。而在服務業中,“”人的程度就更甚了,因為服務業本就是為了服務人類。無論是最簡單的服務員、清潔工,還是律師、教師、公務員,他們本質上都是在為人類提供服務。例如,教師可能擁有相當的權力,他們是孩子的引導者。但從某些方面來說,教師也是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家長支付費用,學校組織教師來教育孩子,本質上也是為了服務人類。因此,不論是哪個產業,本質上都是服務業,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只是途徑和方法不同而已。

然而,為什麼未來的人類社會第三產業一定會占據絕對優勢?為什麼文科生反而會更歡迎呢?這背后有著相當的歷史和事實支持。縱觀如今的發達國家,國、日本、歐洲等國家的三大產業結構差異并不大。它們的第一產業(農業)平均占比2%,第二產業(工業)平均占比25%,第三產業(服務業)平均占比73%。在中國人的眼中,服務業或許不夠起眼,但在發達國家卻占據絕對優勢。而且,隨著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業的占比還在持續上升。服務業為這些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比如此之高?主要原因在于服務業本的特點——吸納大量就業機會,滿足現代人類的需求。支撐這一點的本邏輯在于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需求。古代人類最大的需求是食,而農業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關鍵行業。因此農業革命誕生,哪個國家能夠更好地發展農業,哪個國家就是強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代中國能夠如此強大,因為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和自然環境都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在先民們的不斷努力下,中國為了古代農業強國,長期領先世界。古代中國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非常重視農業,重農抑商長期為古代中國的方針。到了近代,人類對食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人類對通、生活用品等其他質需求的追求越來越大。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業革命開始展開。落后的生產力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機械便應運而生。有了科學原理的支持,人類進了工業時代。工業的不斷發展逐漸取代了農業的地位。因此,在近代,哪個國家工業發達,那個國家就是當時的強國。英等西方國家率先完了工業化,自然主導了當時的世界,而當時的中國仍然停留在農業時代,落后于世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蘇聯在工業發展上不惜犧牲農業,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工業發展了,國家才能強盛。我們國家也是如此,在建國后就開始積極發展工業,與時俱進。然而,蘇聯和古代中國一樣,在時代發展中轉變太慢。蘇聯的經濟結構異常畸形,完全迷信工業。蘇聯的工業占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7%,而農業僅占23%。可以夸張地說,蘇聯的人民能買得起車,卻買不起面包。當工業時代接近尾聲,人類社會開始進信息時代時,蘇聯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無法在經濟領域取得實質突破。而國在二戰后就開始研發信息技,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腦。計算機首先在國得到發展,信息時代逐漸來臨。信息時代的人們已經不再缺乏工業產品。琳瑯滿目的產品數不勝數,人們開始關注產品的品質而非數量。特別是進21世紀,服務業的發展步快車道。人們越來越關注服務的質量,而不僅僅是產品本。餐館需要大量服務員的支持,各種娛樂活發展。互聯網的發展推了人們對世界文化的探索,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品質和服務質量。網絡上從事文化傳行業的從業者為服務業的中流砥柱。現實生活中,各種娛樂和文化活,以及吃穿住行各個方面都需要服務人員。而且,發達國家對這些行業的需求更大,從業人員也更多。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據絕對優勢的原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說未來的社會文科生會更歡迎。在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服務業很難被替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和工業的工作崗位很容易被機械和科技所取代。農業從業人員可能會被科技和機械所取代,工業從業人員也是如此。然而,服務業卻能夠安然無恙。這是因為在三大產業中,只有服務業是最需要人的行業,也是最離不開人的行業。沒有人愿意在餐館吃飯時被機人服務,機人也無法取代教師的角。而律師、公務員等職業更不會被機人取代,因為這些職業需要人類的和理,需要與各種人打道。最擅長“”人的往往是人類自,因為人類最了解人類的需求。我曾經聽過一句話,說理科生都是替文科生打工的。雖然這句話很冒犯理科生,但在很多況下,確實如此。在服務業蓬發展的未來,文科生天生有許多優勢。出的文字表達能力、通能力和商,在服務人的行業中必然會占據優勢。文科生更了解人類,也更能與人們產生共鳴,因此能更好地服務人類。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對文科生持有如此多的偏見呢?關鍵原因在于中國傳統思想和教育系的不完善。文科生面臨的困境源于思想觀念和現實的雙重打擊。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文科生在就業方面面臨的困難更多。就以歷史學為例,古代的希臘羅馬只有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學習歷史,而近代的國學習歷史的人更多是貴族子弟。在國外,這些文科生的就業并不難,而且工作面,收也不錯。然而,在中國,人們更多地持有對文科生的偏見,認為他們無法真正創造價值,無法立即產生可見的果,只會說空話。然而,這與中國盛行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神有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實用。傳統科學都是應用科學,強調實用,理論研究非常。古代的思想家強調通過實踐來獲得知識,學到的知識必須有用,缺乏立竿見影的效往往會被人們摒棄。這種實用主義神在某些方面上對中國人有利,造就了中國人務實勤懇的一面,但也導致中國人缺乏想象力,缺乏理論和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理論上的突破始終較。對于理論,中國人總是不太興趣,人們更喜歡研究能立即應用和創造經濟效益的東西。文科生所學的知識似乎不會立即給社會帶來太多利益,人們的視野也不夠長遠。還有一些文科學科本就不是為了創造經濟效益而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存在的必要。人們學習的知識并不都能創造經濟效益,但這些知識的存在是必要的,用經濟效益來否定一個學科是不明智的。然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仍然用經濟效益的思維來看待學科知識的學習。功利主義的思維方式深深影響著我們。與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國人拜神往往是為了現實的目的。很有人真正有宗教信仰,他們拜佛求神更多是為了滿足現實的需要,比如求財拜財神,求子拜觀音。人們并不關心這些神來自哪個宗教,只要他們能夠滿足需求,人們就會虔誠地祭拜。這種功利主義使我們在看待許多專業和人才時容易走眼。因為許多人往往只關注表面的利益。此外,從就業的角度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的占比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社會上服務業的崗位還不夠多,文科生面臨著就業困境。在就業困境和思想觀念的雙重打擊下,文科生始終難以直腰桿。然而,除了這些外部因素之外,文科生自的質量問題以及教育系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中國的文科生質量參差不齊。與國外相比,我們對文科生的培養方式仍有待完善。然而,作為文科生的一員,我始終相信,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隨著文科生教育培養機制的完善,文科生將會占據獨特的優勢。未來的社會終將是一個服務人類的社會。誰能與人類良好地相,誰能更好地“”人,誰就能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