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陷“詞窮”窘境。世間風千千萬,一句“絕了”走遍天;話到邊說不出,支支吾吾半天扔下一句“哎呀,懂的都懂”;“形容......的詞語”,搜索引擎里記錄了自己的“掙扎”;看完一篇文頓覺收獲滿滿,趕忙復制文中某句話聊表評論......一提筆就忘字,一張就詞窮,這種“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倒不出”的窘境,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2月27日,“年輕人為何詞窮”這一話題登上熱搜,就在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也揭示了,超半數訪青年自覺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所下降。其實,這不僅是部分年輕人面臨的窘境,互聯網浸潤下的當代網民或多或都存在著“文字失語”“表達失語”的問題。一如筆者正眉頭鎖,敲出一行字又飛速刪除時,另一位資深前輩恰來吐槽“我很多時候都要依靠百度”,宛如一次“文字失語”的現場展示。

為何會陷“詞窮”窘境?是因為“輸”不夠嗎?實則恰恰相反,“詞”不僅不“窮”,反而異常富。在“手機不離”的當下,互聯網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已事實,雖然這極大地便捷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潛移默化地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言語表達,為之提供了一條好玩又好用的“表達捷徑”。當簡單一句略語就能道盡心中百轉千回,字斟句酌反而顯得有點兒“吃力不討好”;當一個表包就能回應多種對話,詞庫越來越、表包越攢越多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這些網絡表達中蘊藏的智慧,畢竟短短數字,卻能應付各類場合,發明者肯定是了腦筋又悉人的。只是,習慣了輕便化、同質化、碎片化的表達后,更要警惕它對我們表達和思考能力的削弱。

英國著名小說家奧威爾曾說過,敗壞思想的捷徑是敗壞語言。雖然“敗壞”一詞可能有些言重,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和文字是思考的外顯結果,而表達的過程反過來也會促進思考的進一步深。所謂“文字失語”,失去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我們辨析概念、搭建邏輯之后進行深度思考、系統思考的能力。

“喧囂”熱詞后的我們,開得了玩笑、玩得了梗,但需要嚴肅表達或是個表達時,我們也不能真的就此“失語”,否則錯過的會是一個意蘊萬千、妙絕倫的文字世界,與此同時,一個有思想、有的“個”,可能也會“”至難以表達的沉默角落里。

要避免有口難言、詞不達意,顯然并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找回語言審和自我表達的意義,并克服惰地加以練習。在豆瓣上有個“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38萬余人聚集其中流閱讀、思考的悟,做著遣詞造句的練習,“該怎麼形容這麗的落日”“如何描述燈火倒映在江面”......一群離開校園已久的人,重新做起了學生時代的例行“功課”,對抗著“語言趨向貧瘠”的困境。

節奏迅即的現代社會,倒不是說日常表達都需要“咬文嚼字”,但在心中有所時,能確切、生地表達出心中所想,文字直白或是又何妨,說者能言說自我、聽者能產生共鳴,這才是更為可貴的結果。

愿我們都能為那個玩得了梗、讀得了書、說得清話、明得了理的人,別讓“文字失語”扼殺了我們的表達和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