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喜歡對他人指教,試圖強行“糾正”他們,這種行為常常令人到煩惱。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卻從來不敢輕易指點他人。曾經有位讀者希莫言分一些讀書方法。莫言在散文《雜談讀書》中回應道:第一,讀書就如穿吃飯,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導說不定會影響你們閱讀。第二,我的兒正讀初中,我從不去指點的功課,因為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說不定不適合。正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外人若總是強加干涉,往往只會弄巧拙。唯有一些糾正,多一分尊重,才能為彼此創造舒適的關系。年人社的標志,從克制你的糾正開始。

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問題:“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愚蠢的行為?”高贊回答很簡單:“好為人師。”好為人師的人,時常說“為了你好”,最后卻導致誰都過不好。只因好意再多,落在不適用的人上,只會演變惡意。同事小李和小谷因為興趣相投所識的,但認識久了后,小李就有點不了小谷了。有次,小李說自己發獎金,獎勵自己吃了頓烤,小谷卻說:“你這樣是減不了的。”接下來就給小李講該如何管住自己的,才能把重減下來。還有一次,小李跟同事鬧別扭。小谷不但沒安,還說:“你可真不懂事,怎麼控制不好緒?”之后,又給小李講何謂人際關系學,并告訴要如何和同事相。小李聽到后更生氣了,最后二人鬧得不歡而散。后來,小李說:“雖然我知道是出于好意,但我也是一位年人,并不需要一直高高在上地指點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若好為人師,終孑孓一生。在生活中,許多人也不乏有矯枉過正的舉:對部門同事,總說對方做得不好,卻沒注意同事的黑臉;對單晚輩,就勸對方結婚生子,可后來他們都不參加家庭聚會了;對邊朋友,會對方聽自己的建議,但漸漸地你倆就走散了。“糾正者”們最大的敗筆,是自作聰明,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董宇輝就曾勸表弟辭去在老家的輕松工作,南下打拼。結果表弟在深圳不但經常加班,還掙不到任何錢,最后只得又回老家。董宇輝對此到很疚:“后來,我就再也不給人建議了,我們偏頗、片面、狹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導別人的人生。”想起夫也說過:“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一個人再寶貴的經驗,總有過時的一天;再富的眼界,總有看不到的背面。當人在走自己的路時,過多的“善意”指點,只會讓TA多繞遠路,甚至誤歧途。若真心為人好,就把想當老師的徹底收好。

想發表意見時,先傾聽對方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語,“錯誤共識效應”。指的是,人們總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向他人,并認為別人也會用同樣方式進行思考。所以當一個人遇到和自己相反的觀點時,第一反應便是想駁斥。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非彼方,焉知其所想。與其急吼吼地說“你要改”,不如先聽聽人家為何這麼做。聰明的人,不僅懂得何時該說,更懂得何時該聽。善于傾聽,會讓你知曉事實的全貌,也讓你獲得思考的時間。人們之所以向沉默的大山傾訴,不過是想釋放心,而非被他人指教。

想教育他人時,先自我反省。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過:“大家都是井底之蛙,區別僅在于井口的大小不同而已。”這意味著,你我皆是庸人,自然無法高人一等。只是認知層次越低的人,便越對別人的選擇評頭論足。認知層次高的人,則早就明白一個道理:意識到他人和自己不同,是清醒的覺知;意識到自己需要時刻省,是難得的修養。人唯有學會時常反思,才能變得謙遜寬容、氣度平和。海納百川,人容萬事。有了此等格局,這世間便再也沒有任何人和事能為難到你。年人社的潛規則,其實很簡單,不過是懂共、多聆聽、常自省。要時刻謹記:改變他人是神經病,改變自己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