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年日報》在黑龍江省刊登了一篇名為《老年生活如何過——70后向往自由,60后注重健康》的文章,引發了年輕人對老年話題的討論。一些70后和80后在社會輿論中被上了“老”的標簽,產生了對老年的恐慌和危機。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的年齡界限上,他們嘆被認為“老”的無奈,從表面上看,這反映了年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臨的現實力;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是中國進老齡社會后,人們對養老問題和未來老年生活的強烈關注和擔憂。由于生命周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一個人既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因此中年到老年的實質界限很難準確劃分。

目前,我們對“老年人”的界定通常采用了年齡標準。我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世界衛生組織也將60周歲以上的人群作為老年人的劃分標準。近年來,一些先期進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等,已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有些國家正在計劃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甚至68歲。前段時間,日本老年學會甚至建議政府將老年人的年齡標準上調到75歲以上。按照60周歲的年齡標準,到2016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到2.3億,是全球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4%。面對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為當前全民關注的話題。

作為老年人口基數如此之大的國家,我們沒有現的經驗來應對人口老齡化,也沒有從其他國家借鑒可行的做法。此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現代社會養老系還在探索和建設中,尚未完全形。因此,年輕人特別是獨生子一代自然而然地到焦慮,“老了怎麼辦”的緒在他們上折出來。

每個人都無法阻止自己衰老的過程。即使我們想盡力延長中年期,試圖模糊“客觀年齡”,拒絕老年期,但老年終將如約而至,作為人生的下半段。與其害怕“被老了”,不如主“備老”。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普遍面臨20至30年的老年生活。如何面對老年,如何規劃老年生活,是老齡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個,我們應樹立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觀念,從生命早期開始,就要對自的認知能力和健康發展有足夠的了解,為將來的養老做好各種準備。要做到“有備而老”,首先要有心理準備,在神上以自強自立和自信的態度迎接人生后半段的變化;其次要有健康準備,對于60至70歲心健康的老年人來說,仍然是黃金十年,可以充分發揮老年人的潛能,有所作為、有價值和有貢獻。因此,年輕時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健康;還要有質準備,在勞年齡階段要努力工作,為老年生活積累更好的質條件;同時要有興趣準備,在中年時期注重發展興趣好,老年期就能更多的生活樂趣。

當然,政府也需要做好準備,從國家發展的角度考慮,加快頂層設計,完善政策制度,盡快補齊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短板,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教育,在全社會引導增強接納、尊重和幫助老年人的關意識和氛圍,建立中國特的“不分年齡,人人共”的社會,讓老年人過上更舒適、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