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梳子姐

有位網友分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黨進行了一次批評與自我批評運。他的父親作為基層干部代表,參加了那次縣委舉辦的大會。會議上,縣委領導鼓勵黨員干部積極發言,勇于批評黨的不正之風。參會人員到鼓舞,紛紛踴躍發言,會場氣氛達到高。然而,當到他父親準備發言時,旁邊坐著的一位長者悄悄拉了他一下服,他立刻心領神會,只講了幾句無關痛的話就結束了發言。會議結束后不久,凡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要麼被撤職,要麼被降職,尤其是幾個提出嚴厲批評意見的人,有的被開除黨籍,有的甚至坐牢,遭遇非常慘痛的下場。這件事被稱為“引蛇出”,從此以后,再搞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家都學乖了,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分寸把握得很到位。

為什麼批評會失去其作用呢?這并不是因為當領導的氣量修為不夠,而是取決于人。普遍存在的人決定了僅憑批評來解決問題只能是空的理想主義,只會導致溫和的提醒式建議批評。從邏輯順序來看,批評只能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判定,屬于馬后炮質的事后監督。監督的目標不是為了做出是非評判,而是核心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減損失,避免發生最壞的結果,這就要求加強事前監督和過程監督,在達共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規避風險,降低本。

以領導干部為例,抓住他們并進行批判在事發生后已毫無意義,即使千刀萬剮,筋剝皮也無濟于事。關鍵是如何提前預防,讓他們本沒有機會做壞事。當然,如果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和跡象,傻子也不會當著領導面嚴肅批評,因為這樣會引起個人攻擊的嫌隙,進而遭變相的打擊和報復。即使是來自外部的批評,也很難真正得以實施,所謂的自我批評更是無從談起,只能當作形式或者演戲,不痛不地進行文字游戲。這就是自我監督的困境,各種制度設計在理論上看起來非常理想和完,但在執行過程中無法避開現實的人和利益,最終變得面目全非,無法繼續下去。

自我批評只是一種有限的監督形式,其功能不足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管理力。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解決權力來源問題、解決過程明問題、解決責權匹配問題。許多人呼吁與國際接軌,建立財產公開制度,但也有人擔心一旦實施,會導致天下大。然而,這與對待病毒的態度是一樣的,在解封之前,人們可能會因為恐懼而,擔心世界末日的凄惶。但一旦解封后,經過短暫的混,很快就能進共存的常態。當人們習以為常地接廣泛且明的監督時,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良機制也會應運而生,治理人和治理事務將實現有效的統一整合。害怕是沒有用的,某些規律的事遲早要被接納,早一天接納就能早一天益。大勢所趨,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