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剛過去,大家還沉浸在收快遞拆快遞的喜悅之中,大多數人拿到快遞的作大概都是,劃開膠帶,取出貨品,然后將紙質包裝盒、膠帶、塑料泡沫等一并塞在一起扔進樓下垃圾桶。然而,我們很想過,我們扔掉的這些快遞“垃圾”最終都去了哪里。

隨著電商的發展,快遞包裹量也在激增,伴隨著“瘋狂”且龐大的快遞群,環保問題也變得愈發嚴峻。收到快遞后,有的人會將快遞包裝箱改造收納盒、鞋盒、花盆等有用的品,但更多的快遞包裝紙箱則面臨著被扔進垃圾桶的窘境。據數據統計,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630億件,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約180萬噸。每100億個包裹所產生的包裝垃圾多達200多萬噸,平鋪開來可以擺滿近10萬個足球場。這樣海量的快遞包裹正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力。

然而,這些被我們看作是“垃圾”的快遞包裝背后卻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全國每年消耗的快遞包裝材料近千萬噸,其中紙箱的市場規模就能達到百億。目前,快遞包裝回收率還不足20%,這個市場競爭并不是很大。有人通過收廢品回收快遞“垃圾”年20萬元買房,甚至為微博熱搜。這些小生意看似不起眼的廢紙箱回收,實際上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已經為許多人的主要收來源。

面對快遞行業帶來的環保力,馬云提出了“快遞不僅要‘快’起來,還必須‘綠’起來”的口號。他力行地支持綠快遞發展,推快遞包裝的使用和回收。一些快遞企業也紛紛采取措施,如在全國鋪設綠回收箱、推出可循環使用的周轉箱等,以減快遞包裝的使用和浪費。

然而,綠快遞包裝推廣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初期本較高。除了科技研發投外,綠快遞包裝產品的使用本也高于傳統材料。快遞“垃圾”的理需要從包裝材料、運輸環節和消費者環保意識等方面共同發力,才能擺困境。

對我們而言,從小事做起,做好快遞紙箱回收工作是非常簡單的。只有聯合起來,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才能保證快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綠快遞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