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充斥著權力的斗爭和利益的爭奪,從社會國家到公司家庭,無不在。對于歷史的解讀也常常帶有這種思維慣。然而,如果我們一生都只在勾心斗角中求生存,最終卻空手離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又何必自討苦吃呢?

澤東在《心之力》中曾嘆道:“請問周邊,還有幾人執著于真理?還有幾人探求于本源?一句開心就好,便甘愿隨波逐流;一句事不關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談國事,便據民權為私。”這句話恰如今日社會的寫照。

我們可以從周文王姬昌的家族故事中找到答案。按照當時的傳統,姬昌排行第三,老大才是嫡傳的繼承人。然而,古公亶父最終選擇將位子傳給了文王的父親季歷,再由季歷傳給姬昌。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泰伯帶著弟弟虞仲奔吳、三讓天下的故事。

有人解讀說,古公亶父之所以想把位子傳給季歷,是因為他偏孫子姬昌。還有人說,把老三的名字改為“歷”,暗示“嫡”的意思,平時有重要任務就給季歷,泰伯為了順從父親的意愿才三讓天下。然而,這樣的解讀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這家人的理解太過淺。

從《史記》中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古公亶父是一個心底無私天地寬廣的人。當時,戎狄來掠奪財,古公亶父將財送給他們。戎狄還來爭奪土地和人民,人民們都非常憤怒,想要出去迎戰。然而,古公亶父說:“民眾擁立君主,是為了讓他給大家謀求福利。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想要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人民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依靠著犧牲人民的父子兄弟來做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做。”于是,古公亶父和他的親屬離開了豳,定居在岐山腳下。豳地的人民全都跟著他來到岐山腳下,附近的國家也聽說古公亶父仁,紛紛歸附他。

一個如此仁的人,在傳位的事上會因為私心而偏差嗎?從泰伯三讓天下,到季歷繼承父親的治國之道,再到文王武王開創周朝八百年的基業,他們一家人都秉持著禮讓為先與當仁不讓的高尚品德。他們清楚誰最適合坐什麼位置,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且,當時的傳統并非只有傳位給嫡長子,還有兄終弟及的選擇。因此,本不存在什麼矛盾沖突。

《大學》中講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正是周文王一家的家訓。因此,孔子才贊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圣人之道在于為而不爭,沒有毫爭搶的味道。然而,在當今社會,有幾個人會相信這一點呢?

我們爭斗了一輩子,卻發現最終一切都是徒勞。然而,這個過程充斥著各種痛苦、糾結和掙扎。我們何必自討苦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