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拜把子”即是結為異姓兄弟的傳統儀式,我們最悉的例子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桃園三結義,共同創造了偉大的業績。他們的結拜誓詞也是被廣為傳頌:此生此世,同心協力,榮辱與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耿耿此心,通天可表,萬世不移。其中不求同生,但愿同死更是后來結拜者的表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拜把子”在社會上還比較盛行,尤其在農村更是司空見慣。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傳統義幾乎已經很難再見到。

本文將講述的是一群當代年輕人從“義結金蘭”到“割袍斷義”的故事。1988年出生的小王,初中畢業后就讀于一所寄宿職業高中,住校三年,與同寢的7名同學相甚好。這所職業學校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懈,學生們大多是未能考上高中來學技或者混日子的。校就像是一個小江湖,時常發生紛爭。在住校期間,小王和他的同寢兄弟們共患難,共福。臨近畢業,八兄弟決定拜把子,盡管已經是現代社會,但他們的結拜禮儀毫不含糊。在學校人的星期天,八兄弟在學校場上跪一排,點香叩頭,對天盟誓,同飲酒。這樣的氣勢仿佛天地可鑒,從此,他們為了“把兄弟”。

畢業后,八兄弟同樣都在一個縣城打工,聚會了家常便飯,十天一次大聚,五天一次小聚。小王按生辰排行屬老四,他的父母也是很熱好客的人,八兄弟常常到小王家聚會,全都把小王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小王的父母也甚是高興。然而,八兄弟似乎犯了一個錯誤,雖然他們已經義結金蘭,但他們沒有互相拜見彼此的父母。除了小王的父母,其他兄弟的父母很互相拜訪,甚至有些兄弟的父母本不知道他們結拜的事。結拜5年后,當他們一同為老人送葬時,才意識到要將兄弟的家人當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兄弟們結婚、外出打工,相聚的機會逐漸減,這份義也似乎在變淡。大約在2015年左右,老三結婚,他特別盛地邀請小王的父母參加婚禮,其他兄弟的父母卻并沒有被邀請。雖然得到了其他兄弟的同意,因為有的兄弟的父母并不認同他們的關系,只是覺得他們是普通朋友,只有小王的父母看待他們為兒子。盡管小王的父母心里很高興,準備了大紅包,全家盛裝出席。然而,在婚禮上,老三的父母對其他兄弟們冷淡,對小王的父母也是不理不睬,讓整個場面非常尷尬。這場婚禮讓兄弟們到他們的義在他人眼里只是兒戲,他們的生死與共、義結金蘭,對別人來說只是一個笑話。從此以后,他們的關系只存在于兄弟之間,不再涉及到各自的家庭,變得只像普通朋友一樣。

近幾年,八兄弟全部完婚,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大部分幾年也難得一面,有的家中添丁,過生日也不再通知大家。曾經的誓言在生活面前已經被忘,各自已經有了新的社圈,八兄弟的義只不過是曾經玩得很好的朋友,不再像武俠故事中的義結金蘭,只是一段年輕氣盛時的笑話。

古有“桃園結拜”亦有“管寧割席”,八九十年代拜把子也比較盛行,甚至傳到學校,如今幾乎很見。即便是有,也只是一時的沖。能夠維持親兄弟之間的關系,勝過結拜異姓兄弟。拜把子不能簡單地說是一個好事,也不能說是一個壞事,它是歷史的產,也是時代的產。關鍵在于拜把子的人們如何理解和理這種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