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雪峰老師的觀點引發了一系列爭議。然而,我們無需深究細節,只需要理解并分辨張雪峰和相關教授的立場出發點。張雪峰作為從事志愿報考的專業人士,經歷了市場的考驗和檢驗。無論是為了個人聲譽、事業發展還是提升行業形象,他都必須把考生及其家長視為食“父母”,為他們負責,并且不能在他們面前出現差錯。畢竟,招生考試每年都有,前一年的口碑將直接影響下一年的招生況。這正是張雪峰立場的源泉,是可以理解的。

而教授的立場則來自于不同的角度。他們的工資和科研經費并非由市場提供,也不是由學生和家長支付。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和收與教授的職稱、職位、工資和經費并沒有直接關聯。學校和教育系統是他們的食“父母”。因此,維護專業的“尊嚴”以及承擔起教育責任就為他們的首要選擇。雖然這聽起來可能不太好聽,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很難說張雪峰和教授們孰對孰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都會導致各自的局限。張雪峰可能不會考慮到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的宏觀調整和培養責任等方面。而教授們大多也不太會考慮與市場相連的各種細節。基礎理論和教書育人并非簡單的技培訓,它們的范圍要比市場廣泛得多,否則也不需要在每個專業中都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各自專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經是非常值得欽佩的,然而很多雪峰教授們似乎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那麼,當出現糾紛、矛盾甚至沖突時,我們應該如何理呢?換位思考,互相包容,各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正是社會分工所需要的多樣和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