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前神張炘煬因為爭議言論而引起公眾關注。然而,這個故事并非是一個傷仲永的俗套故事,而是宋太宗指揮作戰的悲劇事故的經典案例。張炘煬出生于1995年,在遼寧盤錦這片麗的土地上長大。他從小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一路連級跳躍。3歲時,他已經學完了小學全部課程;10歲時,他考上了大學;13歲時,他進研究生階段;16歲時,他又考上了北航博士,轟全國。然而,現在他在鏡頭前表達的言論卻讓人到不適:“他們還欠我北京一套市值1千萬的房子,在這個范圍,我完全有額度啃老。”“我可以一輩子不工作,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打工是無法致富的,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他的言論中展現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巨嬰形象,但仔細品味后,我們可以到他對父母的怨恨。

確實,有些父母被埋怨一點也不冤枉,他們生來就是為了坑娃。張炘煬本來有三次改變全家人生命軌跡的機會,卻被他那些拎不清的父母折騰沒了。第一次是在他十歲時,他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學,他想復讀考上985高校,但被父母拒絕了,因為他們想刷新最年輕大學生的紀錄。第二次是在他十三歲時,他大三階段就考上了研究生,導師認為“德國在培養天才方面領先于我們一些”,給了他前往德國留學的機會。然而,父母再次拒絕了,因為張炘煬尚未達到德國大學14歲獨立學的最低標準,父母連一年的時間也不愿意等待,堅持讓他畢業讀研。于是,父母搶速度,張炘煬再次創下最年輕研究生的記錄。第三次是在張炘煬和父母關于留學問題的爭吵中,他妥協說不留學也可以,只要父母在北京給他買個房子。那時,父母靠他賺了很多錢,而且北京房價正好下跌,如果再加上賣掉天津房子的錢,家里完全有能力在北京買房。父母答應了,但卻私下租了一間房子,騙張炘煬說是買的。父母相信張炘煬是個天才,卻不相信孩子能比他們更聰明。后來的事大家也可以預料到,他們再也不需要買房了,因為買不起了,北京房價漲到了普通人塵莫及的程度。張炘煬的父母就像宋太宗在遠程指揮“雍熙北伐”戰爭一樣,他們對戰況一無所知,卻喜歡瞎指揮,結果導致了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神的傳奇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盡管張炘煬在16歲時考上了博士,但他遲遲無法發表SCI論文。他讀了整整八年的博士,畢業時已經24歲,錯過了最年輕博士生的頭銜。自此以后,他消失在公眾視野中,再次出現時,是以被采訪的短視頻形式。在視頻中,他展示了父母的錯誤決策、復雜的親子關系以及他為了改變未來而進行的激烈反抗。有人說他瘋了,有人說他只是清醒地陷了困境。無論如何,他的故事給人們留下的不是同,而是深深的悲,以及對教育的反思。

在張炘煬人生的三個關鍵選擇時刻,父母都贏了孩子,卻完全輸掉了孩子。張炘煬對父母的怨恨為了他放棄人生的正當理由。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贏過孩子,卻沒有意識到育兒的本質是要贏得孩子。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局限,克服自己的“家長”,引導而非掌控,陪伴而非包辦,傾聽而非強加。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搏住一個天資超群的孩子。否則,我們前怕孩子飛錯而阻斷了孩子的翅膀,后又抱怨孩子為什麼不會飛。張炘煬的前半生走得曲折,他的父母應該為此負責;但正如視頻導演所說,“張炘煬還有二十多年可以做出驚天地的事業。”他的后半生需要他自己來定義,他需要覺醒,不要沉溺于過去,這才是改寫人生劇本的唯一道理。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