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國教育系列圓桌論壇首期論壇啟。在首期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養老服務聯合同樣是“社區生活共同”,要推退休老年人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再到“社區人”的轉變。系列圓桌論壇由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老齡協會主辦,首期論壇在東城區朝門街道舉行,主題為“老齡社會治理——街道養老服務聯合探索與創新”。

門街道總面積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473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7835人,占總人口的25.7%。2017年7月,朝門街道創新提出“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這一模式,從資源聚合、資源融合階段,目前已發展到養老服務一化的“3.0”階段。

論壇上,專家結合朝門街道的經驗做法,就養老服務聯合是什麼、建什麼、怎麼建等話題展開流。“養老服務聯合的建設要符合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戰略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會長黃石松說,養老服務聯合從本質上講,既是一個共經濟的模式,同時又是一個共建共治共的社會治理方式。因此,它的建設要以黨建為引領,以基層社會治理為抓手,不斷創新治理方式,不斷提高老齡化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研究員伍小蘭認為,養老服務聯合既是基層治理共同,又是社區生活的共同建議探索建立退休老年人和社區之間的制度聯系,積極推社區志愿服務、互助養老服務常態化發展,進一步細化政策設計和活安排,推居民退休后到社區“報到”,真正實現退休老年人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再到“社區人”的轉變。建議以社區為單位,加強退休老人黨支部建設,進一步發揮退休黨員在社區安全防范、防疫抗災、經驗傳遞、志愿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同時,養老服務聯合還要解決群眾邊不適老不宜居的環境問題,為老年人社會參與創造條件。“通過社區住宅樓宇及戶外環境的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出得了門、下得了樓、行得了路,有活休閑場地,有鄰里流空間,通過促進老年人的力活、社會往和社會參與,進而增進老年人的心健康和功能發揮。”伍小蘭說。

綜上所述,建設街道養老服務聯合是推老齡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通過黨建引領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抓手,不斷創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的水平,同時加強退休老人黨支部建設,解決老年人生活環境問題,可以真正實現老年人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再到“社區人”的轉變。這將促進老年人的心健康,增進社區的社會和諧,推老齡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