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的一名梁姓為了當地的“最牛釘子戶”。的房子只有44平米,位于一片即將進行拆遷改造的老舊城區中。據政府的拆遷安置政策,梁士本應該獲得一套寬敞明亮的新房,并且得到厚的現金補償。然而,梁士與當地政府部門就搬遷問題爭執了整整12年。

2009年,廣州功獲得第十一屆亞運會舉辦權。為了迎接各國游客的到來,政府決定對全市范圍的城市建設進行全面改造提升,海珠區這片老舊城區也在改造計劃之列。政府決定在這里修建一座大型立橋,而梁士的房子恰好位于立橋的必經之路上。

據政府的拆遷安置政策,搬遷居民除了可以獲得一套新房外,還能夠獲得每平米7880元的補償金。然而,梁士對這些優厚的條件毫不關心,拒絕簽署搬遷協議。即使政府多次勸說,甚至帶看了新房和市中心的商品房,仍然堅持不搬遷。

面對梁士的固執,政府只能提出現金補償的方案,用200萬元折換名下的海景房。然而,梁士認為這筆錢不夠用于購買合適的房子和裝修,要求政府至補償400萬元。為了確保新橋能夠如期工,政府最終同意了的要求。

然而,當工作人員拿著補償協議再次前來時,梁士卻提出了天價要求。表示,如果不給1500萬元的補償,就不肯搬家。梁士得知自己的房子正在新橋的必經之地,于是借機要挾政府。政府工作人員意識到的險惡用心,但工期任務迫,只能修改橋梁的設計方案,繞開梁士的房子。

終于,海珠涌大橋完工后,梁士住的區域被房屋拆遷,為了“海珠之眼”的唯一居民。多年來,一直獨自住在30平方米的小平房,生活非常不便利,被來往車輛的噪音困擾。

然而,幾年后,廣州市政府計劃在海珠區建設一座江大橋,而這一次,工程設計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必須經過梁士所在的區域。政府工作人員了解到梁士的脾后,直接提出了800萬元的高額補償條件。然而,梁士堅持要求1500萬元的補償,認為海珠區的房地產已經升值。面對梁士的堅持,政府工作人員再次修改了橋梁的設計,讓梁士的平房保留在其中。

最終,新的江大橋被迫從中劈開一段,中間空出一塊三角地,以容納梁士的房子。工程施工部門還預留了專門的出口供日常出行。梁士久經世事,以自己的堅持與政府死磕,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要求。這個故事為了廣州市的佳話,梁士因此被戲稱為“廣州最牛釘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