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華和的家人計劃去看剛剛住養老院的甄婆婆。為了這次探訪,康金華一早就去菜市場買了新鮮的瘦,煲了暖乎乎的西洋參紅棗湯。還帶上前幾天炸好的蛋散,希能給老人們帶來新的驗。這對康金華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因為志愿服務已經融的生活中。去年,康金華的家庭選為2022年廣州市十大“最慈善家庭”。對此,并不在意,因為認為做志愿服務是非常平常的事。康金華通過“媽媽私房菜”項目,已經連續12年為長者們送上心餐。

如果你經過越秀區洪橋街文化宣傳廣場,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名為“心支援服務中心”的“心廚房”。這個招牌引人注目。這個地方為越秀區的失獨老人和“三無”長者提供公益餐。康金華總是一頭短發,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看起來干脆爽朗。每天早上九點,和志愿團隊一起去買菜,然后在心廚房烹調可口的飯菜,挨家挨戶送上門。每周送兩次餐,菜品不限。志愿團隊多年來形了一種默契,每餐至要有一份、一份菜、一份湯和一份水果。康金華的心餐已經為“媽媽私房菜”的品牌。

康金華說:“我們送飯的同時,也陪老人聊聊天,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例如,有些孤寡老人在寒冷的冬天沒有足夠的。有些老人需要去醫院,康金華會幫他們在手機上預約看診,并陪同他們去醫院。康金華發起的“媽媽私房菜”項目已經運行了12年。有些老人從項目開始時七八十歲,到現在已經年過九旬。康金華到欣的是,烹飪心餐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現在不僅有的志愿團隊參與,還有中小學生和企業團報名參加。例如,報名參加心餐的孩子們會提前得到當天菜譜,在父母的指導下在家里練習烹飪技巧。康金華說:“來到心廚房,孩子們做得有板有眼。”前幾天炸的蛋散就是他們的功勞。

志愿服務已經融到康金華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人把當作自己的兒。笑著說,這是兒的啟發。早在2008年,康金華的兒胡嘉蔚開始接青年志愿服務。2009年,兒參加了探醫院白病患兒的志愿服務活,這引起了康金華的好奇心。于是,跟著兒一起在病房里陪孩子們畫畫、玩游戲,還和兒一起買氣球公仔送給他們。這樣的活一直持續了一年多。康金華意識到,這樣的公益服務是非常有價值的。2011年底,開始全職運營志愿團隊。“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我只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幫一個就幫一個。”一開始,康金華帶領志愿者為社區的老人們測量、修剪指甲、理發等。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護士,在照顧老人方面有富的經驗。”能夠關注到年輕志愿者們注意不到的細節。例如,很多老人的視力不好,會讓志愿者們檢查他們家里備的藥是否過期。還帶領志愿者們挨家挨戶走訪了一份有1000多戶長者的名單,調查了這些老人的生活需求。如今,康金華是世貿大廈志愿驛站的站長,也是越秀區心志愿服務中心的理事長。這些年來,帶領志愿者們開展了“媽媽私房菜”、“老人院探訪”、“冬日暖,驛站送暖”等多項公益活

康金華通過志愿服務結識了許多同樣熱心公益的人,說:“這是我做志愿服務收獲最大的一件事。”這種真心的付出往往是雙向的。很多老人把康金華當作自己的兒。一位89歲的老人在門口種了一棵黃皮樹。當黃皮果實時,老人會把它們全部摘下來送給康金華。“人心換人心”,這些他人的溫暖回饋讓幸運。

康金華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說自己對公益事業的熱忱與自到母親的言傳教有關。康金華的母親曾在一家紉廠工作。“非常擅長做服,街坊鄰居都找服,從不收錢。”康金華回憶說,母親經常教導:“不要只顧自己家庭的滿足,遇到有困難的人能幫就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康金華到了耳濡目染,總結出了“做好人,做善事”的家訓。如今,這個家訓也被下一代傳承。胡嘉蔚現在也和母親一樣,是越秀區心志愿服務中心的骨干員。負責統籌中心1000多名志愿者的日常服務工作。胡嘉蔚和丈夫劉開心也因為參與“媽媽私房菜”志愿服務而結緣。婚后,他們夫婦和康金華一起投于公益事業。那天上午,康金華在養老院和甄婆婆聊了一個多小時。甄婆婆已經年老,但當見到康金華時,目中閃爍著神采。康金華知道,老人們需要有人陪伴和傾聽。和甄婆婆約定,在過年期間會再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