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出生在農村,家里除了姐弟三人,還有爺爺,從記憶起,父母總是為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辛苦勞作。一年四季,覺都沒有空閑的時候,但一年下來除了生活必須,也沒掙到多余的錢存下來。父母在當地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但從來沒想著做除了種地、養羊之外的其它能掙錢的渠道。在當時機械化程度相當落后的況下,每天就在那十幾畝的土地里忙著往出“摳錢”。爸爸每年要將打下來的小麥裝一拖拉機送去大隊繳稅,辛苦種出來的糧食被拉走一小半,留下來年要吃的,剩余的是要賣掉換錢的,一家7口人都靠那點兒錢生活,所以,日子過得,什麼東西都舍不得買,能省則省。

我們姐弟三人也都明白家里沒錢,覺得過這樣的日子很正常。有時想吃一塊糖沒錢,會將家里的一個出來賣掉再買糖吃,因為家里的蛋也是要攢起來賣掉換錢,還時不時得給爺爺留幾個補點兒營養,爸爸媽媽從來都不吃,我們姐弟三個一般也是很能吃上,有時也會抱怨別人家有的東西而我們家沒有,會因一件想要的東西不能得到而報怨父母。

我們姐弟三人幾乎是同時上初中,那時候,念書是要學費、書費、住宿費的,每個學期開學,我們三個孩子要雜費,那可是一筆不的開支,學期中還得拉著一拖拉機糧食去。因為是住校,離家有三十多里路,不管春夏秋冬,基本每周騎自行車回一次家,三個孩子得準備三輛自行車,有時幾個星期都沒有零花錢,學校的伙食又不好,每天都覺得很。媽媽盡量把家里最好的吃得拿來給我們吃,父母因為沒錢真得很愁苦,但我們那時候可能也會不到那種父母為生活窘迫而為難的心。經常為沒有零花錢而發脾氣,為吃不上一袋方便面而報怨父母。

現在日子雖然好過了,但父母年紀也大了,我們也能切會到父母那些年的不容易。想想那個年代父母能讓我們吃飽飯、能上學就是父母給我們最深的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我們想給父母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但父母卻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只想我們過得更好,每天平安健康就好。

還好父母都在邊,沒有離開我們。現在是只要有時就想去看看父母,聽聽他們說家長里短,看看他們看你時慈的眼神,把家里的好吃的端給你吃,這就是父母對我們的吧!時刻惦記父母有沒有吃好穿好,買東西時想著父母是不是也需要,旅游時想帶著父母去。所以,一定好好孝順我們的父母,不要有“子養而親不在”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