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最近已經被一則熱搜刷屏了吧,“應屆生月薪10342元”。我相信每一個看到這個熱搜的人都會對此表示質疑。事實上,當前的年輕人大部分的薪資都是不足一萬的,所以大家發出了疑的聲音:既然調查顯示應屆生月薪在10342以上,那我的錢被誰走了?

如今,年輕一代步社會,薪資和就業問題備關注。然而冰冷的現實是,年輕人的工資普遍偏低,就業形勢嚴峻,在許多薪資調查中更是被“平均”了。

工資偏低是目前的現狀之一。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進職場后,起薪普遍偏低,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據調查,近年來大學生的平均起薪在3000-5000元之間,一些不備競爭優勢的非熱門專業的起薪甚至更低,在2000-3000元間。即使進大公司,基層員工的起薪也僅相當于該行業的平均水平,距離萬元仍有差距。就連研究生畢業進職場,起薪也普遍只有5000-8000元,個別高薪崗位除外。而考事業單位的年輕人,更是面臨著基層薪資偏低的困境,起薪往往不足3000元。部分年輕人進中小企業后,更是難以獲得合理回報。不中小企業利用年輕人的經驗不足和對職業發展的,開出2000-3000元的低薪招聘。這種超低的工資難以支撐生活,更遑論為年輕人提供發展空間。工資偏低導致年輕員工的生活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也難以為未來發展積累。過低的薪資難以支撐獨居生活,更無法承擔房貸。年輕人普遍需要家庭資助或多份工作來維持生計,這無疑加重了生活負擔。

就業力也是年輕人面臨的挑戰之一。每年大量應屆生進就業市場,使求職競爭異常激烈。互聯網、金融、教育等行業招聘位有限,簡歷篩選極為嚴格。而國企、事業單位等平臺招考也對應屆生設限,招考人數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穩定的崗位明顯供不應求。在這樣的環境下,應屆生普遍需要面對大量競爭對手,投放數百份簡歷才能獲得數面試機會。而面試環節更是難關重重,需要應對復雜的筆試、面試題,且一旦面試失敗就意味著再次從零開始。許多應屆生畢業一兩年仍未找到滿意工作。即使獲得工作機會,也可能會面臨崗位不穩定的困境。一些中小企業招聘應屆生用于填補臨時崗位,合同期短,到期后可能無法轉正獲得長期崗位。也有企業以“試用期”名義招聘應屆生,試用期過后不留用以節省本。

此外,年輕員工的薪資在各類薪資調查中往往被“平均”了。這種“平均”并不能反映年輕人群的薪資實際分布狀況。部分專業領域的高薪崗位對工作經驗有一定要求,而應屆生和剛工作1-2年的年輕人往往難以達到這些高薪崗位的門檻。但是這些高薪崗位的存在會明顯拉高調查的平均薪資水平。據調查,程序員和設計師的平均月薪分別可達1.5萬和1萬元,但這并不代表整年輕員工的平均水平。事實上,大部分應屆生和剛工作1-2年的年輕人,其薪資集中分布在3000-5000元這個區間,遠低于某些專業領域的平均水平。他們需要從基層崗位做起,經過數年積累才能獲得較高薪資。所以簡單地將高薪崗位的平均值擴大到所有年輕人群,并不能反映年輕員工的整薪資分布狀態。這種被“平均”的狀況也存在于不同行業之間的比較。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平均薪資高薪崗位影響較大,而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行業的年輕員工薪資則更集中于較低的區間。不同行業間的“平均”比較,同樣難以反映年輕群的薪資實際況。

可以看到,存在高薪崗位并不意味著整年輕一代的平均薪資水平就達到那個高度,我們需要看到年輕員工薪資的實際分布狀態。正確理解平均值的含義,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年輕一代的收現狀。這對于制定幫助政策也更為重要。面對如此困境,年輕人努力斗,但外部環境并不友好。如何讓年輕人的勞得到公平回報,使其工資和就業狀況達到合理水平,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關心他們,就是關心國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