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思想的極大解放,年輕人對于社會建設的參與越來越低,對于社會發展的努力也逐漸減。從工作的角度來看,在過去,人們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做出貢獻,工作的對象主要是集公有制。然而,如今,年輕人更多地在私有制經濟企業工作,對于公司缺乏歸屬。國有企業可能還存在下崗的可能,但現在的單位卻能夠保證長期穩定就業嗎?退休工資都是依靠社會養老金,與個人從事的工作、所在企業或單位并沒有強烈的聯系。那麼,個人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回報又是什麼呢?僅僅是金錢易而已,這自然以自我利益為主,很難談到無私奉獻。慈善機構缺乏公信力,如果奉獻的對象不是自己,那還能是誰呢?

父母那一代人有社會養老金的支持,對于贍養義務并沒有太大的金錢力。如果父母不生病,養老金可以自給自足;但如果父母生病,小病可以通過醫療保險解決,但面對大病卻無能為力。這殘酷的現實自然剝奪了年輕人強烈的責任,使他們覺得一切聽天由命,生死都不由自己決定。這才是真實的社會現狀,隨波逐流的人自然不會有強烈的歸屬。沒有責任和義務,他們只活在為自己而活的狀態,那麼為什麼要抑自己呢?

所謂的貸款本就是超前消費,這種消費能夠帶來多正反饋呢?當社會上升通道或者說財富分配機制失衡時,你指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整個社會,還不如躺平隨波逐流。大多數年輕人都持有這樣的想法,因此他們自然會拒絕房貸和車貸。如果房子屬于自己,那麼父母百年之后還會繼承權;但如果房屋不屬于自己,那租房不是更自在、更隨心嗎?買車后,它的價值不斷貶值,并且會增加日常生活的開支。你越開,開支就越大,那你為什麼要買車呢?城市通有公共通、共出行、租賃服務,市外通有高鐵、長途汽車、飛機,還有遠郊自駕游。但你多久能夠去一次遠郊自駕游呢?你有多可支配的時間?你有多時間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

至于下一代,國家和社會都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問題,個人來考慮未免把個人看得太高了。獨生子政策在80后一代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計劃生育的認知還沒有形定論,卻要鼓勵他們多生多育,這是在把人當傻子玩嗎?更不用說下一代了,就連這一代的和婚姻都已經被資本榨得面目全非。中還有社空間嗎?有時間嗎?結婚后能夠承資本對婚姻施加的巨大本嗎?學區房、生育本、教育本,這些不都是資源分配不公、資本作祟的產嗎?還有那被金錢裹挾的婚彩禮本。當婚姻充滿了銅臭氣,無法建立互信的時候,你還指年輕人去期待下一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