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沖突源遠流長,涉及歷史、宗教、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等諸多因素的織。盡管經歷了三次中東戰爭,但和平進程始終沒有實質突破,雙方的敵意、仇恨和矛盾始終在表面平靜之下涌,直到某個時刻才會發。中東局勢的混和沖突的源可能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然而,現代沖突的激化需要從二戰說起。

加沙地帶是一片狹長的地帶,位于以列和埃及之間,東臨地中海,長約40公里,寬10公里。現在,有180萬勒斯坦人生活在這里,是世界上人口度第三高的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戰敗,國際聯盟授權英國和法國臨時民統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奧斯曼帝國各省。英法兩國將該地區一分為四,其中三部分分別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和黎,而第四部分就是勒斯坦托管地。二戰結束后,西亞各地紛紛開始獨立建國。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將勒斯坦托管地一分為二,分別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決議通過后,以列開始尋求建國,矛盾再次激化。分治方案在勒斯坦地區引發了嚴重沖突。1948年,以列結束英國統治獨立建國,幾十萬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第一次中東戰爭發。現在的勒斯坦領土就是據1948年以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協議確定的,加沙地帶當時劃歸埃及。埃及管理加沙地帶長達19年,但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后,以列占領了加沙。1994年,以列將加沙地帶的自治權給了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但加沙一直沒有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2005年,以列軍隊和猶太定居者撤出了加沙。政治上,加沙由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馬斯控制。然而,自2007年以來,以列和埃及以安全為由對加沙實施海上和空中封鎖,控制進出的商品和人員。2014年,以列和加沙的武裝力量發戰斗,持續了50天,造了2251名勒斯坦人喪生。抗爭和分治勒斯坦政治組織的誕生和發展一直伴隨著對以列的抵抗行。1967年六日戰爭后,埃及和敘利亞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為阿拉伯國家無法抹去的痛苦。在這種背景下,為了抵抗迫,一些勒斯坦人開始組織起來,法塔赫和哈馬斯應運而生。隨著軍事力量的發展壯大,法塔赫在勒斯坦人中聲日隆,逐漸解組織八個員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主流派別。而在隨后的抗以過程中,哈馬斯則深耕勒斯坦社會底層,以更強的抗以姿態贏得越來越多勒斯坦人的信任和支持。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后,法塔赫一派的主導地位開始到哈馬斯的挑戰,勒斯坦部的政治分歧開始顯現。2006年的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中,哈馬斯一舉擊敗法塔赫,贏得選舉的勝利。當年3月,勝選的哈馬斯組建了新一屆勒斯坦自治政府。次年,哈馬斯與法塔赫簽署了“麥加協議”,組建了聯合政府,兩大派別首次達了和解。然而,“麥加協議”剛簽署不久,雙方就因為哈馬斯準軍事力量的存在問題產生分歧和沖突。2007年,哈馬斯通過加沙戰爭奪取了加沙地帶的控制權,自此法塔赫只控制約旦河西岸地區,而加沙地帶則由哈馬斯控制。自此,勒斯坦分裂為兩個政權,加沙哈馬斯開始走上了與以列強力對抗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