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子退職后不得不退出了600多個工作群,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四川南充的唐士曾經從事商場地產設計工作,每個商場都有數百個店鋪,需要逐一審核店鋪的設計圖紙,因此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群。離職后,花了3個半小時與這些群做了“斷舍離”。雖然這是一個特殊個案,與唐士的工作質有很大關聯,但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及到了許多“打工人”的“痛點”——那種時刻被各種工作群支配的無奈,被群消息不斷轟炸的煩躁緒,讓人到苦不堪言。職場人對于工作群的抱怨已經久矣!

工作群原本作為一種輔助工,旨在方便通和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凡工作必建群”了一種慣例:單位有大群,部門有小群;項目有臨時群,客戶有對接群;新推一項工作,先拉個群;執行分工,再拉一個小群……微信里的工作群不僅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大群套小群,無不群。然而,事往往過猶不及。過于隨意和濫建群,必然會帶來負面效應。一方面,當“@所有人”“收到請回復”一遍遍出現時,不管這些信息是否與你有關,你都得仔細查看以防止,更不用說很多工作群還要求“秒回”,這顯然會占據大量的時間和力,增加了負擔;另一方面,各種群聊正在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即使是休息時間也可能被各種工作群消息轟炸,即時、留痕的特點更加加劇了對手機的依賴,制造了張和焦慮。隨時隨地都可能被@的工作群,就像無法擺的“箍咒”,讓人無可逃,心理到非常疲憊。

仔細想想,離開了工作群難道就不能正常開展工作了嗎?天天發送這些信息,有多是此時此刻必須發送的?泛濫的工作群真的能產生多大的價值和效果嗎?各種“收到”刷屏,排隊“夸夸”,難道不是一種職場形式主義嗎?我們是否可以尋找更科學、高效的方式來進行職場通和管理呢?因此,“退掉600多個工作群”對于一些用人單位來說是一個警鐘。當大多數員工都有相似的時,這不僅對員工的心健康不利,也不利于正常的工作開展。對于工作群來說,質量重要,數量并不重要。我們需要對工作群進行整合,設立界限,制定規矩,找到員工意見的共同點是非常必要的。更進一步地說,工作群的問題并不在于新技,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職場人因為工作群而到困擾,可能是“四風”問題的延和新變種,我們應該警惕并進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