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企業招聘,都不約而同地把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這種限制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只不過最近幾年企業更加明目張膽罷了。盡管國家一直說要推遲退休,但實際況卻是另一番景象。某些專家呼吁推遲退休,但實際上,現實直接把退休年齡打到了35歲,這不是很諷刺嗎?40歲的人一旦失業,就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這部分人其實相當于提前退休了,只是暫時無法領取養老金而已。許多行業中,35歲正是人生的當打之年,然而因為一個默認的潛規則“35歲”,許多人被限制在大門之外,這甚至包括了許多技人才,導致了人才的極大浪費。

大學生進職場時已經25歲以上,碩士畢業時也已經30歲左右,那距離35歲這個門檻還有多年呢?可能10年,15年吧?反正平均不到20年,這意味著很多人畢業后就相當于失業了。國家和家庭花費那麼大代價,培養出來的人,都是為了送外賣、當保安嗎?35歲就業歧視是我國獨有的現象,與歐職場止歧視的不同,我國就業市場對年齡的歧視幾乎是公開的,很多企業機構也并不回避這個問題。在亞洲其他國家,無論是日韓還是新加坡,都不存在35歲問題。我曾在新加坡工作時,公司中有很多40多歲、50多歲的工程師作為全職員工仍在一線戰,只要你有技能,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活躍在一線與專職的崗位上。在日本,30多歲想轉行做程序員,只要有實力就可以,年齡不是問題。程序員是可以干到退休的,技為王,50后、60后的程序員也是很多的。當所有人都這麼做,再不合理的現象也都變得正常了。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私人企業,事業單位、公務員、國企都是這樣嗎?有幾家單位不限制年齡呢?上不說,行卻支持。當所有單位、所有機構都默認35歲這個潛規則,這條紅線,那麼再不正常的現象也都變正常、合理了。不是嗎?企事業一邊著招不到人才,一邊又對人才設限,這矛盾嗎?合理嗎?洪明基委員呼吁過“建議立法懲治‘35歲’就業歧視”,所以要消除這種不合理的就業歧視現象,還需要國家從頂層設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