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語種畢業生的就業困境,我有很多話要說。作為一個學小語種的人,我經常看到其他理科的畢業生找到各種好工作,但小語種畢業生找工作的況就像一顆水滴滴大海,沒有任何反應。這個現象早在5年前就存在了,因為我就是五年前畢業的德語專業學生。"語言只是工"這句話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它只能在技上和別人搭起一座通的橋梁,上面沒有技流通,這座橋毫無意義!不僅是小語種畢業生深刻理解這個道理,連專業大學也非常懂了。

以川外本科提前批為例,可以看到在眾多小語種里面,包含了一個544分的學生,這還只是這個專業的最低收分,而這個專業是語言工+技這樣的復合型專業,往上全是單一的語言類專業,最低收分未超過500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2023年本科提前批的況也顯示,新聞傳播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分數和語言類的收分況相差很小,只有幾分的差距。但這兩所學校都是語言專業大學,如果語言類不能為王牌,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業太差!

以重慶為例,在某招聘件上,英語專業的就業環境比小語種德語的好一點,但要求基本上都是有留學經歷以及專業八級水平,要求不低了,沒有特殊要求的基本都是5-6千。在上海,英語專業的薪資仍基本保持在8K左右,基本以翻譯、老師、客服或編輯為主,但按照每年英語畢業生的量來看,要求可能更多。德語專業的薪資比英語稍高,但要求仍然是以懂制造業為前提來實現,除開制造業德語翻譯之外,就是互聯網大廠,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這大概就應了那句至理名言“語言只是工”,所以大學的專業一定要選技很強的,如果實在是文科類,建議漢語言文學,讀完直接考公,崗位都能比語言類多。對于小語種畢業生的就業困境,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尋找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