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環境對每個居民的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當小區變一個畫廊,白墻上出現彩繪,會給居民帶來怎樣的生活驗呢?最近,位于長海路街道的浣紗四村的居民們發現,小區門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期以來,小區門前的一堵圍墻一直保持原樣,但現在它煥然一新,不僅更麗,還為了社區文化的"傳播高地"。走進浣紗四村南門,右手邊的高墻立刻吸引了人們的目:一幅七彩繪畫在墻上展開,蔚藍的天空下,一條小溪潺潺流淌,畫面中的人和場景描繪了浣紗居民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人們在溪邊洗服、紡紗;現在,上海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居民們可以自由地鍛煉、騎自行車;未來,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分擔更多的勞……富多彩的帶來了無限的活力,生的場景讓人倍親切。這堵高墻高達9米,寬15米,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從陳舊變了"驚艷",讓小區居民們非常高興。居民吳士對這個改造非常滿意。從1996年開始住在浣紗四村小區,已經有27年了。在的記憶中,這堵墻非常大,白的墻壁上布滿了灰塵,上面還有一些舊的管道,看起來很沉悶。而現在,墻壁與以前完全不同,"覺小區的檔次一下子提升了!"據了解,這次文化墻的改造以"浣紗,我的家園"為主題,歷時近半年,居民們全程參與其中。在改造初期,居民區的黨總支積極搭建議事平臺,召集居民代表開會,希大家提出對小區微改造、微景觀的建議。隨后,居民們與黨總支共同努力,確定了黨建引領、凝心聚力和團結進三個重點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居民區的黨總支還員社區各方參與募捐,包括沿街店鋪店主、共建單位和部分居民。"大家還親自參與了墻繪和文化墻的合影,參與度非常高。"浣紗四村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陳躍說。700年前的元代,黃道婆引進了海南的紡織技,從那時起,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一條浣紗浜,即現在的安波路。后來,黃興公園也有了一個浣紗湖,浣紗和紡紗為上海的名片。上世紀90年代,浣紗四村居民區逐漸建,現在已經有超過5000名常住居民。通過傳播好歷史故事、揭開社區過去的神面紗,打造文化自信,浣紗四村居民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凝聚人心,聚集人氣。"我們一定要挖掘浣紗文化,讓文化助推社區的現代化治理。"陳躍表示,希將浣紗文化貫穿于社區治理工作中,使其為社區活力的源泉。下一步,居民區將以建設文化墻為契機,繼續打造社區文化品牌,解決居民的問題,推社區的現代化治理。同時,將發揮退役軍人的作用,結合國防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文字/圖片:湯順佳編輯:吳百欣(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