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名為《推實現我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文章,作者是李三輝。據網絡資料,李三輝是河南省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但是,我對這篇文章到非常失。文章依然把人口當發展的手段而非目的。全文依然持負面態度看待人口規模,將人口視為力和負擔,并且將人口對立于資源環境。更糟糕的是,按照文章的思路制定的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人口形勢。我國人口問題的關鍵是出生人口的急速減。中國人智商高,好學上進,只要教育方式合理,本不需要擔心人口質量。強調高質量可能會加劇普遍而低效甚至扼殺創造力的娃現象,反過來加劇子化。而且,如我在《子化會降低而不是提升人才效應》一文中所強調的,人口減只會降低而不是提升所謂的人口質量。這并不是說質量不重要,而是說不能因為強調質量就忽視數量的減。此外,經濟歸結底是人與人的活,人口減怎麼可能創造機遇呢?目前整個經濟形勢的低迷與二三十年前的出生人口急劇減有關。國際形勢導致我們不那麼容易利用全球人口規模效應,近年出生人口的下也帶來了現實與預期的變化。自然資源在經濟產出中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幾,對我國來說,絕大部分還是進口的。我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這說明我們的人口規模效應帶來的價值要超過進口的自然資源價值。而且,我國作為大宗商品大買家的地位甚至可能強化了我們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的地位。人口與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關系非常復雜,需要系統深和全面嚴謹的分析,而不是基于自然語義的簡單演繹就能理清的。這篇文章令人失的不僅是整的方向論述,還有各種含糊不清的表達和邏輯錯誤。比如文章提到:“要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就業創業服務,增加適齡勞人口,有效利用外部人才資源來改善人口結構”。這到底是要引進外部人才,還是外部人口?要改變人口結構,就必須大量引大量的國外人口,而不是所謂的人才。這句話在最表層的自然語言語義上都自相矛盾。況且,我國實施計劃生育幾十年,最后鳩占鵲巢,從道義上說得過去嗎?人口是涉及我們未來的基礎因素。今天的作為,不僅直接影響到今天,也會影響到幾十年乃至百年的民眾福祉和民族興衰。依靠這種馬馬虎虎的論述來確定大方向是不行的。鑒于我國一些人口研究機構對人口與發展的研究還是于這種不明所以的層次,加上他們對人口的預測之前幾乎從來就沒有靠譜過,我不認為他們可能給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言,所以建議他們還是解散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