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不同形式的會議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其中,一種新興的、頗為特別的會議形式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那就是所謂的“早餐會”。這種似乎將休閑與正式融為一的會議模式,逐漸在各級政府和機構中蔓延開來,從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乃至鄉鎮街道,都有早餐會的影。其初衷可能是為了促進通,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它似乎逐漸偏離了初心。

過去,會議的標志就是會場之上懸掛的莊嚴橫幅,無論是手寫的紅布背景,還是后來的電子顯示屏,橫幅似乎都在向參與者宣示著會議的嚴肅和重要。然而,在這“早餐會”熱中,橫幅的存在似乎變了一種形式的象征,而非容的傳達。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為什麼非得選擇在早餐時間召開這樣的會議呢?一頓早餐的時間本就短暫,何況是要討論可能會影響到數以千計人民生活的重要議題。如果是圖個便捷,難道不應該更加重視與下屬或民眾的深流,實地考察,而非是匆匆忙忙的一桌早餐會?

早餐會的層級問題也值得商榷。當省市級的早餐會還可以理解為是因為人數眾多、議題廣泛,需要一個相對非正式的環境以促進流,那麼對于鄉鎮街道級別的早餐會,其必要就顯得十分勉強。在這樣的小范圍,難道不是應該更加推崇簡單、直接的通方式嗎?更令人費解的是,一些地方的早餐會不僅限于政府機關部,甚至還將企業納其中,讓人不得不思考這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難道這些機構和企業之間不能通過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來通和解決問題嗎?為何非要在一張餐桌前,伴隨著早餐的叮咬聲中討論問題,這樣真的能達到預期的通效果嗎?而最為諷刺的畫面莫過于幾個人圍坐在簡單的早餐桌旁,背后卻掛著巨大的橫幅,仿佛在告訴所有人:這不僅僅是一頓餐,這是一場會議。這種幾近荒誕的場景不讓人懷疑,這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為了一個“形式”而已。

事實上,有觀點認為,許多參與者并不真正這種形式,而是因為上級的要求而不得不參與。就比如河南方城縣,他們甚至通過正式文件將早餐會制度化,仿佛這是一種政治任務,不容忽視。但這真的符合中央倡導的“四不兩直”的原則嗎?原本鼓勵的是員們直接深基層,直面問題,而現在,卻變了要求基層上來參加早餐會,這中間的差異,顯而易見。

形式主義的批判聲音一直未曾停歇,因為它消耗著公共資源,浪費著人民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它將本應關注的實質容淹沒在了形式的海洋里。也許,是時候重新審視這種“早餐會”的現象,思考如何回歸會議本質,把力真正投到為民服務的實際行中,而非空泛的、走形式的聚會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解決問題,推工作的進展,而不是在形式上打轉。在當前這個實干為王的時代,任何偏離實質、強調形式的做法,都應被重新審視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