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坐在沙發上,手捧綠茶,愣愣地看著對面。老公路過,突然提出“各付各的”。“咱們以后各付各的怎麼樣?”我怔了怔,“你是說……家用?”這提議跟晴天霹靂差不多。老公一向說了就做到,我知道反對沒用。但這提議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家庭關系的變化。我琢磨著,也許,我需要重新審視咱們的關系了。

元宵節那頓晚餐,母親皺著眉頭:“做飯的人都哪兒去了?”全家的目都集中在我上,我愣了一下。“做飯的人”是指我嗎?媽媽的話讓我開始思索自己在這個家里的角和位置。“媽,我和他現在都忙,做飯可以流。”媽媽沒有準備好接這個回答。這件事明顯像個刺,扎在每個人的心里。家就像是一個需要充氣的球,我和老公以及其他家庭員,各自扮演著給它充氣或拔針的角。現在,這個球似乎不再那麼圓滿。

婆婆掐著腰瞪著眼,一邊催促我快些,“媽媽,你的元宵能做得和外婆一樣好吃嗎?”元宵鍋里煮開了,香甜的氣味飄滿了屋子。我突然決定不再順著來。“這頓飯,大家自個兒掏錢,AA制算了,我做了這麼多,也應該算費工費料的。”餐桌上瞬間安靜得能聽見針掉地上。婆婆氣得臉鐵青,我回過頭去看著每個人眼里的緒復雜混雜。我知道,這可能引火燒,但我也清楚,不這樣,我就永遠解決不了心頭的這個結。

老公我看著猶豫著,兒子先開口了,“爸,媽,你們是不是不想一起吃元宵了?”眼看著兒子失的眼眸,我們幾個大人互相看著彼此,空氣中的張緩和了些。婆婆半晌沒再說話,似乎在思量什麼。老公也低下頭,忽然說:“今天的飯,我來買單。”飯桌上的僵局被打破,但這畢竟能不能緩解我們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呢?在我們共同的生活中,還有多未曾發的不滿和通的死角?這僅僅是個開始,還是真的解開了一家庭的結?到底,誰應該做出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