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出走半生,歸來仍被學歷歧視。報道了張宇的故事,他本科畢業于一所“雙非”院校,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國頂尖高校。然而,在工作多年之后遭遇裁員后,重新找工作時,他發現自己居然因第一學歷被刷掉了。這10年前的第一學歷像揮之不去的影,籠罩在張宇的人生中。他很困,為什麼單位考察他的標準還停留在10年前,而不關注他10年的長。

“第一學歷”雖然不是方認定的概念,但在就業市場卻了一個杠杠。所謂“第一學歷”,是指接高等教育后獲得的第一個畢業證書,也就是學信網上的第一個高等學歷。許多人像張宇一樣,在最后一關才因第一學歷被淘汰,更多的人甚至連筆試機會都得不到,在初篩時簡歷就因為第一學歷為“雙非”而被篩除。

然而,名校畢業的人永遠只是數,在人才市場中,大量求職者的敲門磚并沒有金邊。因此,一些人努力提高學歷層次,希通過名校碩士、博士的份來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就業市場似乎不相信這種“逆襲”,招聘廣告上只要求“各學歷層次所在學校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就能將“逆襲”之路堵死。

職場專家們建議,先去“大廠”實習,實習門檻低,而良好的實習經歷不僅可以為求職者背書,如果能力出眾,還有可能轉正。然而,即使轉正后,同樣的崗位因第一學歷差異,工資起點也會差2000元。被如此簡單暴地區別對待,一部分年輕人的自尊仿佛被按在地上

這不僅僅是個案,也不是某些個求職不力的歸因。調查顯示,七訪者曾遇到對第一學歷有限制要求的企業,有企業明確表示“非985、211不要”。還有研究者曾針對湖北武漢七所重點高校研究生的第一學歷與就業起薪做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學歷是211大學本科的碩士畢業生起薪比非211大學本科高出11.8%。換句話說,求職者的第一學歷差異確實對薪酬的起點產生顯著影響。

然而,對待第一學歷的態度因人而異。一些第一學歷出的人認為,高考相對而言是最公平的考試,考上重點大學是他們努力的結果,為什麼不能得到更多青睞?一些招聘單位認為,招聘有本,崗位應聘者多,看學歷是最快最節約的方式。還有人認為,如果“終面”失敗的理由是第一學歷,可能只是找個借口,真實原因不好明說。

調查數據也表明,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致。中國青年報最近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55.1%的訪者認為,第一學歷現象是高學歷人才眾多、競爭激烈的結果,超過六訪者認為需要破除求職中的第一學歷評價標準。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是客觀事實,單位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本是客觀需求。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學歷門檻,甚至赤地制造學歷歧視。這樣做明顯違反勞法,不僅損害求職者的公平就業權,也容易造人力資源錯配,對單位自也有潛在影響。

更糟糕的是,這種做法會固化社會上一些落后和消極的人才觀。如果就業市場默認一個人的能力與就只能被十八歲那年參加的一次高考定義,那是多麼稽和悲哀。這是對人才的不尊重,也是對教育的嘲諷。它仿佛在暗示,除了高考,別的考試不值得信任;除了重點院校,其他學校不值一提。它否認人才有多樣,來源是多元的;也否認人是在不斷長的。起點從來不決定高度。

我們不能否認,第一學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一個人的學習況。但這不是人的全部,不是能力的上限,也不應該為人才唯一有效的通行證。因此,首先要在就業市場上明確宣告,第一學歷歧視是就業歧視的一種,是違法行為,不能默認其合理,不能讓歧視現象存在。

公開查就業歧視不僅對企業是一種警示和提醒,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提醒。當然,明面上的違法容易查形的歧視則難以通過法律手段約束。這需要企業放長遠目,不被狹隘的人才觀所束縛;需要從教育改革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解決教育資源地域分配不均的問題;更需要社會觀念的變革,鼓勵多元人才評價系。只有努力創造公平的環境,年輕人才能從學歷影中突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