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觀念的變遷:年輕人不愿結婚的社會拐點

“懶得結婚,結婚好麻煩,要理家庭事務過年要走親戚,還要生孩子帶孩子,生完孩子機能下降,想想就覺得日子好灰暗。”這條評論準確地反映了新一代年輕人對婚姻的看法。2019年的真正社會拐點,并不是貿易戰或其他各種鬧劇,而是年輕人不愿意結婚。結婚率創下了11年來的新低,有7700萬年人獨居!人們寧愿選擇單,也不愿意搭伴過日子。近年來,對結婚的意愿也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1990年,30~35歲的中未婚人數只占0.6%,而今天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7%;35~40歲的中未婚人數從0.3%增長到了4%左右,增加了10倍以上。傳統的婚姻觀念對并不友好,而現在們終于開始反抗了。

首先,傳統家庭分工下,不僅要工作,還要承擔更多的家務和生育養育義務。第二,由于這種分工,很容易遇到顯的職場別歧視,結婚生子就可能影響發展,甚至失去工作。第三,新婚姻法的財產分割對不利,如果婚后一方父母出資買房并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名下,這部分財產就不會被分割。因此,所謂的“我養你”,到底是誰在養誰?只有自己賺錢,把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主權。總之,如果不能解決男分工、高房價、高本等問題,那就不能怪年輕不愿意結婚了。高額彩禮、房產證加名等措施只是為了預防,不能單方面指責方為了金錢。

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房價越高,結婚率也就越低。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率最低的是上海,只有4.4‰,浙江排名倒數第二,為5.9‰,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結婚率也偏低。其實背后真正的變量是權益意識在大城市的覺醒。生育專家喬杰最近提出25~28歲是最佳備孕年齡。然而,置頂評論卻出乎意料地說:哇!太好了,超過這個年齡段的就可以不生了耶!如果按照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為34.3歲,那麼干脆就別生了吧。放開二孩政策后,2017年我國新增人口1723萬,卻比2016年減了63萬人。這導致專家建議,法定結婚年齡應適當降低至男20周歲、18周歲。年輕人會接專家們的建議嗎?我們可以看看上海對生二胎意愿的調查。80、90后的回答讓人心酸。接調查者中,已經生了二胎的占4.8%,打算生的僅占3.3%,不打算生的占56.4%,還沒有想清楚的占35.4%。不難推斷,大城市中的大部分并不打算生二胎。低結婚率和低生育率被解釋為“低社會”的現象之一。為什麼會出現“雙低”困境呢?恒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在《中國生育報告2019》中指出,高房價、高教育本、高醫療費用等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住房。2004~2017年,房貸收比從17%增至44%。80后、90后作為生育主力軍,被一個月幾千上萬的房貸不過氣。第二座大山是教育。1997~2017年,中國公立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此外,補習風、培訓班越來越盛行,很多家庭在這方面的開銷也是巨大的。第三座大山是醫療。1995~2017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了22.4倍,遠超可支配收漲幅的9.2倍。獨生子們上有老下有小,力不言而喻。再加上最后一條,即孩子并不能靠來養老。社會學認為,要理解一種觀念,就需要在決定該觀念的“社會事實”中找原因。但不可否認,意識的覺醒,即“我的子宮我做主”,導致了當前婚姻、和生育市場的最大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