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護子,總是現在吃上,唯恐自己兒子吃不好。殊不知,當你護子的時候,也在將兒媳推遠。網上看到一位公公的舉,堪稱高商,值得每位父母學習。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可能兒子兒媳剛回家,老人準備了一大桌菜。為什麼說年輕人剛回家?要是天天在一起生活,這些細節是不會被注意到的,要麼為生活的常態,要麼大家已經接,正因為偶然發生,才會對家人有。兒子兒媳坐下來,婆婆一看兒子坐在自己對面,就趕將大盤端過去,跟一盤青菜換了位置。將大盤放在兒子面前,還說了句:“兒子,快吃!”這個舉,立馬將公爹看惱火了,他立馬站起來護兒媳,將大盤的位置換過來,放在兒媳面前,對自己老婆說:“你以后別這樣,兒子是咱家孩子,兒媳也是咱家孩子。”婆婆還不服氣,說:“(兒媳)夠不著嗎?”公爹:“你兒子夠不著?你兒子胳膊不更長?”婆婆:“就你事兒多。”公爹:“你給我把心態放平,我跟你說,以后好菜放中間,大家一起吃,你別這個樣。”講真,這個公爹三觀太正了,他看似維護了兒媳,其實是維護了兒子的婚姻。婆婆太短見,看似讓兒子吃得更好,其實正在摧毀兒子,都什麼年代了,還為了一口吃的護短,這不是打臉麼?評論區很多人留言。“這個像我家婆婆,那時我懷著孕七個多月,兒子打完游戲下樓,我婆婆還讓我給他兒子搬板凳,難為怎麼說出口的。”“充分說明了老爺子是一家之主,是非善惡分明,婆婆不敢作妖,現在很多婆婆作妖,就是公公太慫,鎮不住婆婆,家里烏煙瘴氣。”“我婆婆比這個還過分,剛結婚時,每次吃飯,婆婆都把菜放在和兒子那邊,我這邊沒菜,吵架時,我們夫妻吵,也站在兒子那邊一起吵,我不能釋懷。”是啊,很多家庭的矛盾,就在于婆婆拎不清。我想起《雙面膠》里的婆婆。婆婆很能干,包攬了家務,就希兒媳也跟自己一樣能干,照顧好兒子。偏偏兒媳是城里姑娘,沒有照顧人的習慣,婆婆沒辦法,就以作則引導,教兒媳要手洗服,還讓兒媳洗碗的時候,只能放一滴洗潔,這樣能省錢。好容易做了一碗紅燒,兒媳看了喜歡,就一連吃了13塊,就是這13塊紅燒,讓婆婆的臉,從紅到白,氣到要發脾氣。婆婆說:“我連一塊紅燒都沒舍得吃,老頭吃了3塊,兒子吃了6塊,竟然吃了13塊。”你看,兒媳吃了13塊紅燒,就讓婆婆心疼到睡不著覺。其實心疼的不是紅燒,而是紅燒被兒媳吃了,兒子吃得,有點吃虧。這就是婆婆的偏執,在心中,自己兒子是寶貝,兒媳是外人。要是換個角度,如果兒子吃了13塊紅燒,兒媳吃了6塊,相信會很高興,認為自己做的菜有了價值。說到底,這就是分別心。為什麼婆媳關系不好,大多跟分別心有關。我很欣賞一位婆婆的態度。到了年底,兒子發了一萬年終獎,兒媳讓他都給婆婆,過年花錢的地方多。婆婆拿到錢,第一時間找到兒媳,問:“你老公給我錢,你知不知道?”“我知道啊,是我讓給的。”婆婆:“那就好,你讓給的,我就收,要是你不知道,我可一分錢不能要。”兒媳笑了:“媽,你兒子給的錢,你為啥不能要?”婆婆:“孩子,你們結了婚,他的錢就是你的錢,你必須要有知權,要是你不知道,那就是我兒子的錯,我兒子有錯,也是我沒教好。”你看,這就是婆婆的分寸,婆婆能站在兒媳角度思考,何愁家庭過不好?婆媳關系,先有婆婆,再有兒媳。你在兒媳剛進門的時候,對兒媳多一點尊重和善待,那麼兒媳也必定會懂得尊敬你,因為人心是相互的,有來才有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