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句古話說:“有了錢,有了本事,一切關系都會很順暢。”這句話意味著,如果我們遇到了關系不順暢的況,那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錢和本事還不夠。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結婚隨禮不能隨“300”和“500”呢?那麼,邊的人結婚隨禮多才合適呢?

隨禮的多其實是據人來定,并不是一種風氣。現在社會消費水平越來越高,所以隨了就顯得不夠面。所以,如果你的朋友有喜事,你會選擇隨多禮金呢?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

有人認為一位表哥的創意真是太有趣了!他可能是想利用隨禮這個機會討回自己的錢,這確實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但幸好最后他沒有拿出錢,要是拿出了,那就可能為最虧的一方了。希這位表哥能收斂一點,不要再因為錢弄得關系尷尬了。

還有人提到中國古語:“禮尚往來”。按道理來說,如果別人給你隨了一定金額的禮金,你回禮的金額應該不低于他的,稍微高一些也沒關系,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你出了一千元,他只回了六百或八百,那就有點失禮了。但也有人表示,這種況真是尷尬,當時可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還有人表示,隨多禮金要況來定。如果你隨了兩萬,你的朋友可能會考慮是不是要干你了。另外,如果別人給你隨了過份子,你回禮的金額應該等于或大于他的,否則會讓人誤以為你占了他的便宜。

網友們紛紛分了自己的經驗。有人在18線小縣城的況下,朋友孩子生小孩要給5000元,還有5、6個朋友孩子高考每家給500元。但他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100元,覺活不下去了。還有人表示,在他們老家,鄰居結婚給200元,同事結婚給200元,好朋友結婚給800元,親戚結婚給1000元。但他認為這樣太麻煩了,為什麼不能統一一個金額呢?

還有人提到,如果你送了200元,別人送了500元,你猜收錢的人會有多開心!還有人表示,曾經有人答應給他500元的禮金,最后卻沒有來,但他覺得無所謂了。他表示,富不了別人,窮不了自己。但以后這些人找他幫忙,他肯定不會再幫了。他認為人就像鋸子,你給我多,我給你多,不是說誰窮誰富,大家都要面子,都不會掉底子。

還有人提到,應該學習廣東人的做法,不管是親兄弟姐妹還是近親,都統一給300元。還有人開玩笑地表示愿意為朋友,每天結婚都請對方。還有人問到山西的工資標準是多。有人認為,隨多禮金取決于個人意愿,不必在意別人的做法。過幾年后,你會發現別人是怎麼想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活得舒心。

總之,送多禮金最好還是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如果給得太高,對方回禮的時候也會到尷尬。朋友們,你們覺得親戚朋友有喜事的話,你們會隨多禮金呢?有什麼講究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