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道,春節即將來臨,一些長輩卻因為歲錢而到困擾。近期有網民反映,在一些地方“過年給孩子拿紅包攀比嚴重,漲到最低200元,給農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力和煩惱”。歲錢本應起到“歲”的作用,但卻先垮了老年人。針對這一問題,安徽阜方回應稱,將引導農村群眾樹立正確的歲錢觀念,并將合理發放歲錢納村規民約。這些做法是否有效?如何阻止歲錢攀比現象,使其回歸本意呢?

近日,一位阜市民在網上留言稱,每年過年親戚朋友都帶孩子來拜年,給孩子歲錢是必須的。然而最近幾年,由于互相攀比心理,孩子們的紅包金額從之前的10元、20元漲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同樣地,另一位市民梁麗也表示了同樣的說:“像我爸爸今年是七十多歲,到過年的時候除了我們兄弟姐妹帶著孩子去給他拜年,還有他外甥外甥、侄子侄也會帶著孩子去。現在基本上一家都是兩個孩子、三個孩子,一個孩子至得一百塊錢的歲錢,一二十個小孩那就得一兩千塊錢,如果沒有工資的話,確實是很大的力。”

張宗海是一位60歲的保安,他每個月的工資是2300元。他表示,每年過年發歲錢確實讓他頭疼。張宗海告訴記者:“小時候,歲錢只有幾錢,現在每個人都拿到一兩百,下來就是一兩千元,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現在紅包的金額一年比一年高,人們都在攀比,如果你拿的了,就好像被人看不起一樣。”針對這些問題,安徽省阜市文明辦回復表示,長輩給晚輩歲錢不僅是一種“年味兒”,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承載了長輩對晚輩的祝福與期許。然而,過高的歲錢不僅增加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還可能引發攀比和浪費現象。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何慧麗指出,農村畸形的攀比現象導致了歲錢和老年人的收不均衡,給老年人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力和煩惱,同時也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價值觀,因此需要進行治理。何慧麗說:“歲錢本來寓意良好,是對小孩的祝福。我認為這是歲錢的本意或功能,只要達到這個功能就足夠了。但一些長輩們孩子,有錢就愈給愈多,這違背了歲錢的寓意,因此這是一個需要治理并引起社會重視的問題。有些家長給得很多,甚至會因此引發矛盾。”

對于這一現象,安徽省阜市文明辦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民政、婦聯等單位的合作,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引導農村群眾樹立正確的歲錢觀念。此外,也將倡導農村群眾樹立勤儉持家的家風家訓,并且推廣理節約,堅決反對攀比和浪費的觀念。近年來,全國各地正通過各種方式引導群眾合理送歲錢,將“歲錢”不變味納村規民約已為主要方式之一。

何慧麗認為,這是很好的外部引導,但更需要的是能否倡導好的家風、家教、家文化。強調,有了良好的家風,家長們自然就知道如何給予歲錢。因此,問題不僅僅在于歲錢,而更應該倡導和弘揚良好的家庭建設,平時的功夫才是關鍵。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存在攀比之風,也有一些人堅守自己的原則。黃先生表示,每到過年,他只給自己孫子孫歲錢,其他親屬的孩子過了三歲一律不給。他說:“他們說他有力,又是外孫、又是朋友、又是親戚,這個錢得給。俺這個錢從來不相互給,俺沒有紅包,俺家里有個規定,小孩過三歲以后,這個錢就不給了。”

以上種種況表明,歲錢攀比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如何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歲錢觀念,讓歲錢回歸本意,為了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