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一直以來被認為不遠行,這一人設在相聲、短視頻中被反復“炒作”,但卻很有人去深探究這種城市格的緣由。實際上,這種現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城市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外來人口,離開意味著再次遷徙、流浪,而且天津是一個充滿無限機會的地方,這或許能夠解釋天津人對故土的和對家鄉的留。天津是一個移民城市,這一點不僅有史料記載,也有民間傳說。古老的縣志記載稱天津是“五方雜”之地,即這里是一個移民城市。在民間傳說中,有人說天津的祖先來自于山西,有的說是來自安徽,這似乎是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的移民況。天津人大約比較認同這兩種說法。追溯到天津城的起源時期,最早的拓荒者是來自安徽的護衛京畿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屬。在那個時代,這些士兵們在戰時拿起槍,和平時期則拿起鎬,與居住在這里的老百姓一起開墾土地、屯田、修筑城池。“兵民雜”這一聚落便是天津的直沽寨。至今天津方言的形,到安徽淮南口音的影響最為顯著,這種方言或許就是源自于安徽。這種源自安徽的口音一旦定格一種方言,便影響到后來各省來此定居的人們,這樣倒不是相反的。另一部分天津人的祖先來自于“山西洪大槐樹”下遷移而來,這一點不僅有本地人的傳說,也有研究專家的結論。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山西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大槐樹下,經過府的號令、組織和脅迫,遷移到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甚至還有一些從廣東遠道而來的天津人,這與廣東的客家人相反,不是由北向南,而是由南向北遷徙。有一位前輩退休后整理家譜,發現祖先來自于廣東,“祖先原是廣東人,漢族,乃仕宦人家,先祖曾任封建帝王邊重臣。明代‘燕王掃北’時隨軍來到北方,在河北省青縣興濟落戶。1740年前后,清雍正年間,遷移天津,在西北城角梁家咀西吳家大院街,稱為‘X家大院’。”像這種源自嶺南的移民大約算是“個案”,并不多見。近代以來,天津的移民大多來自北方各省,比如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遼寧等。1949年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天津人口的40%是河北省的移民及其后代,14%來自山東。而往上追溯,冀魯等地相當數量的人口也是從山西遷移而來的。移民來到九河下梢,19世紀中期后,天津迅速發展,了富人的紙醉金迷之地,窮人也有更多的機會養家糊口。一旦離開這片華洋混居的地方,或許會有很大的失落。而建國后,天津作為工業城市,接納了百萬貧民轉型工人,這更讓人們把自己的份與地域關聯了起來。這近兩百年的歷史觀念沖洗,讓天津人養了強烈的地域自豪,不愿遠離天津也了城市人設。天津人的祖先來自五湖四海,在這里安家落戶,創造了天津的歷史和文化。他們在這里扎下了,形了對這座城市的深厚。天津人不離開天津,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知道,離開了這里,就沒有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