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聽起來似乎很好。如果能夠真正實施,那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應該警惕形式主義式的調研,因為它不僅不能發現和解決群眾的難題和發展困境,反而頻繁進行調研,增加了基層負擔。要破除形式主義調研,首先需要改變調研方式。

過去的調研可以總結為四個字:一座一看。所謂座談會,可能最開始還是真正地進行談話,但逐漸演變了念文稿。當上級領導要來調研時,基層干部們就開始準備工作,據市領導提出的調研題目,聯系各部門準備匯報材料。匯報材料一般包括三個層次:談現有的績、談存在的問題、談的解決措施。市領導到來時,座談會上各部門的一把手或者分管領導參加,按順序讀一遍稿子,最后由上級領導做總結發言。領導發言時,與會同志都拿起筆,在小本子上記下領導的指示神,然后紛紛表態,表示堅決落實領導的指示。這時就要看時間了,如果還沒到吃飯的時間,那就不能等著,顯得不好看,仿佛跟著上級領導混飯吃一樣,于是找個現場去看看。如果是農業方面的調研,就去農田里看看。幾輛黑轎車來到心挑選的麥田,領導輕輕彎下腰,拔起兩棵麥苗,然后左看右看,再看綠油油的麥田,開始強調:“春耕春灌關系到小麥的產量,一定要協調好力量,全力做好春耕春灌工作。”這些到田間地頭調研的人中,有幾個是真正種地的?拔起來的麥苗到底能看出什麼問題?別人不知道,或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再回頭看,年年春灌,不都是農民自己在做嗎?那些負責協調力量的人,到底做了什麼呢?過去家鄉的小河每到春灌的時候還會來黃河水,現在那條河已經干枯多年,農民不得不打了沙管井灌溉農田。如果是工業方面的調研,就去企業轉一轉。為了顯得重視,企業老板還要在大門口迎接,然后引導上級領導到會議室坐坐。企業按照慣例匯報生產況,上級領導按照慣例詢問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困難。這其實是個讓企業為難的問題,如果說有困難,那顯得縣里的工作沒做到位,守在縣里的領導,領導下不來臺?但是說沒有困難,又顯得太敷衍。最好的答案是本來有困難,但是縣里都已經解決了,例如:今年以來,我公司在擴大產能方面一度面臨融資難的問題,但是在縣領導的協調下,已經拿到五百萬貸款,二期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縣里一直對我們公司比較關注,有什麼困難都能及時解決。至此,問題圓滿解決,既表明了自己有困難,又表揚了縣領導的工作,而且沒有給上級領導添麻煩。難道企業真的沒有困難嗎?如果是縣里造的一些困難,守在縣領導面前,他們敢說嗎?與企業家座談完了,再去車間轉一轉,站在那些機前,問一些似懂非懂的問題,記者全程跟拍,記錄下領導下基層的每一個彩瞬間。終于等到十一點多了,從農田(或者企業)到飯店,正好十一點半,中午又是一頓好下水,臨走還有伴手禮。這種調研有什麼意義呢?上級領導來調研,說是為了發現問題,但是這種視察式的調研真的能發現問題嗎?當然也可以,如果較真的話,可以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縣級層面做得太完了,有問題嗎?有問題,但是都解決了,那怎麼地方經濟還一直發展不起來?掩飾,這就是最大的問題,然而又有幾個較真兒的上級領導呢?再說較這個真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如果基層提出一系列問題,自己又解決不了,多尷尬?然而就當下來看,這種調研方式,儼然為一種最普遍的調研方式,從一開始下通知,就決定了形式大于容。

如果上級部門真的想要發現問題,可以直接去田間地頭看,可以直接去企業問,或許比帶著當地干部,群結隊地去更能看到真實的一面。而且這樣還可以減對基層的打擾,減輕基層接待的負擔。然而,似乎很多上級領導不懂這個道理。或許是因為我理解能力不足,無法理解領導的良苦用心。像那種聽匯報式的調研,完全可以通過視頻或文件的形式進行,何必大費周章驅車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到縣里面對面地聽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然而這些年來,一些人越來越離實際。他們在制定政策方面,或者聽取一些專家的言論時,嚴重離了底層人民群眾的現狀。可能正是通過這種形式主義式的調研得出的結論吧!

現在,從網上看到一些地區已經開展了大調研、大走訪等一系列活。但是這些活真的發現了多問題?又解決了多困難呢?希不是只是去了,拍了照片,發了文案就算完事了。面對基層對好生活的呼聲越來越高,可以說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正當其時。但是,在風起之前,必須割除現有的調研時弊,尋求真實問題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