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假期,備關注的群“大學生德華”了互聯網上備關注的群們在寒假回家后承擔起了照顧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電視劇《父母》中江德華的角,而被稱為“大學生德華”。

“大學生德華”回來了!今年春節過得好,家里的“德華”們功不可沒。德華原本是電視劇《父母》中男主人公的妹妹,在男主工作忙碌時幫忙帶大了五個侄子侄。其中的一個名場面就是,德華在已經幫哥嫂帶三個孩子后,得知嫂子又懷了雙胞胎后的那句:累死俺算了!如今,放假回家的大學生變了德華,假期為哥哥嫂子或者姐姐姐夫帶娃。近一個月來,關于“大學生德華”的容屢屢登上社熱搜榜。

今年剛上大二的趙魚塘算得上“資深德華”。由于工作的原因,的姐夫常年不在家,而姐姐和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工作。于是從姐姐誕下第一個孩子開始,為小姨的就開始幫忙分擔帶娃重任,從小時候負責換尿布、喂一直到孩子大了。趙魚塘和兩個外甥在一起 訪者供圖目前,大外甥已經5歲,小外甥也有2歲。在趙魚塘看來,帶孩子倒不是一件麻煩的事,加上姐姐姐夫的全力支持,說,“習慣了,能應對”。

相比之下,本就學師專業的康康帶起孩子來則更加得心應手。在實習的時候就帶過和家里差不多大的一批孩子,還照顧過家里的妹妹和表哥表姐家的孩子。這些經驗甚至讓自己在實習的時候更容易得到認可。康康說,現在和外甥幾乎是形影不離的狀態,自己社娛樂的時間明顯減。“我對象有的時候聯系我,本聯系不到。”在康康看來,帶孩子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能看著孩子一點點各方面進步,會讓到十分欣。康康和外甥在一起 訪者供圖

除了育兒話題在互聯網本自帶流量以外,對于“大學生德華”走紅的原因,或許也與近年來年輕一代的親緣關系如何維系到關注有關。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胡小武在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中提出“斷親”這一概念,并定義為人們幾乎不同二代以的親戚互往的一種現象。這篇論文一度引起熱議。當親屬關系不再是重要的社會支持網絡的時候,人們想知道,年輕一代的家庭結構將會出現怎樣的形態。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大學生放假回家,靠做家務來維系親。”無論是帶孩子或者主做家務,都不難看出,當代年輕人已經在有意識地鞏固家庭關系。與電視劇中的德華相比,趙魚塘認為,相同的地方是都生活在一個有的大家庭,互幫互助。電視劇中,德華因為兄妹之,無私地幫助嫂嫂把孩子養長大,而也從小和姐姐一起長大,自然應該互相諒,互相幫助,這本來也是兄弟姐妹之間應該做的。而不同之在于,的姐姐可能不會生這麼多。

士認為,有人幫帶孩子能讓遠嫁的消除對新家庭的陌生,這也讓和孩子姑姑的相變得更像親姐妹。陳士的“德華”雖然才讀大一,但從月子時候就開始來幫帶孩子,現在孩子已經9個月了。陳士孩子的姑姑幫忙照顧 訪者供圖“小孩看到姑姑就不要媽媽抱了,雖然是大學生,但心很細,出去玩的時候風大,姑姑會給小孩拿毯子包著頭。”陳士孩子的爸爸和爺爺都有工作要忙,而的家人也遠在異地無法過來,剛好那時孩子的姑姑放假,便主提出要去陪。陳士回憶,姑姑第一次抱孩子的時候手都在抖。慢慢學會給小孩換尿不,抱著哄睡,玩耍,再后來換服,換鞋子,幫忙洗澡。“姑姑疼小孩,小孩喜歡姑姑,大家是雙向奔赴”。“大學生德華”走紅之后,有觀點認為不應該把這樣的現象當是理所應當的事。對此,陳士說,首先要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不能強求誰一定要給自己幫忙,本就沒有這個規定。對于主幫忙的孩子姑姑,十分激,平時會送上新服、化妝品等作為禮。“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就會希有人幫忙,這是人之常。但是如果因為姑姑不來就強行要求或者批評人家,這就不對了。”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