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本土疫多點散發、多地頻發,防控形勢復雜;同時,我國共出現18次區域暴雨過程,全國共有21個省(區、市)42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7月23日,是壹基金2022年啟第100次公共衛生和自然災害響應行。今年是壹基金立以來響應行次數第二多的年份,也是我工作以來的行次數第二多的年份。
“災疫結合”,備災和救災同樣重要。疫和災害織發生是上半年最能切會的,這種況在疫消失之前還會持續不斷。但無論是疫還是災害,社會關注度都在慢慢下降了。前不久,有位廣東網友在家鄉災后發出嘆“現在公眾對災害關注度太低了,甚至不足以讓大家喊出‘加油’之后有更長久的關注”。對于這個位網友的發問我深有同,早在6月15日20晚至21日這個期間,廣東英德的累計雨量就達到680.7毫米,加上持續暴雨天氣,珠江流域水量瘋狂累積,位于北江干流的英德就發了洪水。壹基金災害管理部門從16日開始到22日這個期間就在關注,一直和廣東的伙伴保持著微信、電話的頻繁切通,并在6月18日下午就啟了針對英德的救災響應。但很多時候,只有當地和參與災害救援的人才能切會到災害到來的迫。外界的人很難通過、網絡知到,因此社會關注和支持通常也比較。基于暴雨對當地百姓的影響,20日,壹基金聯合可口可樂中國啟“凈水24小時”,為當地送去第一批飲用水,21日一早,飲用水在滂沱大雨中抵達英德市。21日15時,英德市發布了《關于英德市區城南片區人員轉移的公告》。廣東的伙伴收到這個份通告后就急與我們聯系,針對轉移安置群眾急需的資,壹基金決定把當時英德備災倉庫的199張折疊床、1000個睡袋以及剛送到英德的60000瓶飲用水投放到了英德市育館的集中安置點。當晚20時,資全部送到了育館,在老百姓還沒完全到達安置點時,這些折疊床、睡袋已經準備好,陸續投使用。22日下午,“英德洪水”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眾多網友在相關話題下發出求援信息,此時更多的人才開始關注英德的洪災。公眾的關注和支持轉化為捐贈給災區群眾的款。然而很多中小型災害不會上到熱搜榜,沒有很多人關注和支持。但無論有沒有社會關注,救災是一定要救的。因為救災行的迫,提前備災就顯得尤為重要。早在十余年前,壹基金的同事們就通過提前備災、聯合行、屬地救援、快速響應的策略與國的一些社會組織、企業建立了災害應對的系。如果沒有提前備災、與各地社會組織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救災響應是無法這樣迅速開展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缺關注度的中小型災害響應行中,常常面臨著社會捐助不足的況。這種況下通常壹基金會爭取心企業、平臺的支持,或者以非限定資金來補充。為了保證救災資及時送達,壹基金與外運流及伙伴機構在多地設立了備災倉庫,以應對突發災害。為保證中小型災害響應行能夠順利開展,壹基金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開展溫暖家園項目,提前儲備備災資;與北京字節跳公益基金會共建“字節備災”專項;與滴滴公益合作開展災害救援行專項支持;與阿里公益、騰訊公益、水滴公益、新浪微公益、京東公益等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合作,加強對“救在壹線”的公益項目支持,有效回應中小型災害。
全年無休。在沒有疫的年份,壹基金的響應行除了地震這種不可預測的災害外,常見的洪澇、森林火災、低溫冷凍、冰雹等災害大多是有季節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說災害應對比較繁忙的月份是6、7、8這三個月,基本是洪澇災害為主,我們的工作狀態也和從事農事的老鄉一樣有“農忙農閑”區分。自從增加了公共衛生事件響應,工作就一直是“農忙”狀態。從年初到現在各種響應就沒有停止過。一月份啟響應5次、二月份啟響應5次、三月份啟響應20次、四月份啟響應11次、五月份啟響應7次、六月份啟響應39次、七月份啟響應17次.......團隊一直于這種持續應對的工作環境中。每一次響應行從報告災、制定響應方案、審批響應方案、資調運、資發放/響應行開展、行階段相關方反饋等容大概是5-7天時間,公共衛生響應是10-15天時間;每一次行結束后的工作包括合作伙伴項目結項審核、資發放接收手續合規審核、撰寫項目報告、財務披等,又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
無形的斗力閥門。壹基金是一個平臺型的組織,要為捐贈人、社會組織、益群搭建公益的橋梁,怎麼讓有限的捐贈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是對我們每一位同事的業務能力要求。在災害管理領域,壹基金搭建的急救援項目、聯合救災項目、企業聯合救災平臺,將心企業和個人、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各地社會組織伙伴、社會救援隊、志愿者等連接起來。這樣一個由捐贈者到益人的鏈條,就是壹基金的公共衛生、自然災害響應系。對于壹基金災害管理部來說,“協調、鏈接、服務”就了日常基本的工作容。不同于其他部門的是,我們經常于一個在有限的時間、遇到一件急迫的事、要迅速地作出最適當的決策、給出大家都相對滿意的結果。收到災信息后,如果是中小型的災害/事件,我們按照既定的響應流程就可以作出響應或者不響應的決策;但如果同時伴隨著輿熱點,來自四方八面的問題蜂擁而至,并要求迅速決策、反饋,這種狀態一般會在災害發生1-5天后的時間持續。此時,我們團隊就像一個無力的斗力閥門手,短時間要滿足各方的合理訴求、考慮執行的難易程度、保持持續連貫的反饋頻率等。災害管理部同事的手機里,僅本年度工作群就上百個,不敢清理,長期于存不足狀態;我剛剛領取的新電腦承著超時工作,不到半年就大修了一次。為了應對這種持續力的狀態,我們團隊也有獨特的解方式;比如以簽的方式按不同主題開展部學習分會;每周三是我們的“不點外賣日”,這一天團隊有一個吐槽流工作活,中午一起出去以AA的方式聚餐,同事們流帶大家去吃自己推薦的食。
那些一起并肩的伙伴。不到7個月就完超過100余次的響應行,這不僅是我們救災團隊努力的結果、也不是壹基金一家機構努力的結果,每一次行的背后有許許多多團隊和個人傾注了很多力,是大家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拼湊組合在一起的果。在陜西,去年年底西安疫時,陜西伙伴劉倉自己都被封控在家了,還在協助指導伙伴發放防疫資;吉林的伙伴岳雷,自己家屬于高風險區,為了支援疫防疫服務不敢回家,一個月的時間有時住朋友家,有時睡車里;在廣西,梧州市上善若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伙伴為了把資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劃船、徒步、肩挑人扛地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摔倒了起來再走;在貴州,洪澇災害發生時正值端午節,伙伴代大昌本來是要和自己孫子共爺孫的假期之樂,聽到消息當時就返程,連夜開車趕往災區去救援......壹基金企業聯合救災平臺伙伴以及各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在災害事件發生時總能第一時間給予支持。在這個迅速響應的救災鏈條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那個環節默默地做著屬于自己的那些事,如果不把這些事串起來,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做的這些事究竟和災害響應有什麼聯系。畢竟公眾看到的只是在一線的行結果,而很多環節是在后方行著。正是有這些伙伴的一起協作,才能一次又一次拼湊出壹基金急救災的行畫面,為困境中的同胞送去幫助。
希超100次響應行不只是量變。災害有大小之分,是基于災的范圍、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維度來衡量。但災害本質上是對每一個個,每一個家庭帶來影響。當災害超出了人的承能力,無論是大是小,其中的個所遭遇的困境是一致的。對于中小型災害響應次數增加,我想這與極端天氣增多和疫有關,也與大家對自己邊的社會問題越來越關注有關系。每次災信息的收集,除了方消息,還有很多來自各地的社會組織伙伴、志愿者;每次救災行,參與最多的也是當地的朋友們,他們是公益人、志愿者,也是生活在當地的普通居民。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越來越關心自己邊的事,關心公益、關心社會問題,愿意和其他社會力量一起協同政府部門共同應對,讓我們生活的家園變得更好。希超100次響應行不只是量變,而是公眾對社會問題關注質變的開始。盡我所能,人人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