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本應是走親訪友,歡慶的時刻。然而,對于湖南邵的趙蕾而言,卻了“力山大”的時刻。因為的家鄉親戚眾多,總共給16個孩子包了歲錢,每人500元,共計8000元。

“去年我一年忙到頭,年終獎才7200元。春節給歲錢,就把我的年終獎花了。”2月18日,趙蕾對《法治日報》記者說,近年來,在農村老家發現,歲錢的金額一年比一年高,不夠拿不出手,太多又心疼,給歲錢了過年的一大負擔。

許多人都有和趙蕾一樣的。今年春節假期,有關歲錢的討論持續升溫,許多年輕人發文嘆“為什麼歲錢越漲越高”“輒上千,對于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力很大”。還有人吐槽,逐年上漲的歲錢給農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力和煩惱,歲錢可能還沒發揮給孩子“歲”的作用,卻將老年人“”垮了。

多位訪專家指出,歲錢作為傳統年俗之一,代表著期許和祝愿,但近年來一些地方不斷上漲的歲錢了年輕人、老年人沉重的經濟負擔。還有一部分人互相攀比,使得歲錢的寓意變了味兒,這種現象值得深思。各地應當積極采取舉措,引導群眾樹立關于歲錢的正確觀念,杜絕歲錢攀比現象,讓歲錢不再“卷”,回歸聯絡、傳遞祝福的本意。歲錢輒幾百元收發人群力巨大

趙蕾今年31歲,老家在邵農村。記得自己上大學時,長輩給小輩的歲錢大多在60元、80元、100元。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村里的習俗變一兩百元都拿不出手了,逐漸漲至300元、500元、600元,甚至1000元。

“我給500元都不算多的,包紅包時都在‘疼’,真想找個理由不回老家過年。”趙蕾半開玩笑道,自己還沒有孩子,歲錢只出不進,著實讓人頭疼。

甚至和父母商量能不能給一點,比如給300元,但是被父母嚴厲制止,稱這樣一來會被人在背后指指點點,500元是最低標準了,如果的錢不夠,父母可以補上,“我爸媽都是農民,本沒啥收來源,要負擔這筆錢更不容易,但老一輩特別注重面子和人往來”。

安徽阜市民張程對此深有同。他的父母生活在農村,每逢過年,不老年人都會因為歲錢而發愁。“我爸今年70多歲,過年的時候除了我們兄弟姐妹帶著孩子去給他拜年,還有他外甥外甥、侄子侄也會帶著孩子去。一個孩子至得100元歲錢,10多個小孩差不多就要2000元,如果平時沒有收的話,確實力很大”。

今年62歲的王勵志在湖南懷化做泥水匠,每個月工資3200元。他告訴記者,每年過年發歲錢都讓他頭疼,“原來給孩子們歲錢,只要一二十元就行,大家都高興的,后來漲到五六十元、一二百元,現在就要三四百元。來10個孩子,一個多月工資就沒了”。

當記者問及為何不降低標準時,王勵志回答:“大家會比較的,鄰里之間也會聊這事,別人給那麼多,你拿了,不但不好看,而且顯得你不重視別人。”

年過七旬的溫坤山也有同。他給孫輩的歲錢,從20元一路上漲到現在的200元。“現在都沒人包50元的紅包了,100元也有點拿不出手。我主要靠種地掙錢,歲錢是一年最大的一筆開銷,孫子、外孫、侄孫、侄孫等加起來20多個。”

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除了發歲錢的人覺負擔重外,一些收歲錢的人也倍力。

在北京工作的謝琳今年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回四川老家過年,幾乎每次親朋好友聚會,都會收一沓紅包。有一次聚會時,一個親戚不知道帶孩子來,到了飯店發現有孩子,連忙起找服務員要紅包,然后去隔壁ATM機上取現金。盡管一直喊著“不用不用”,最終也拗不過對方,只能收下。

“我們這邊的歲錢金額不小,通常是500元起步。親友們賺錢不容易,我真不想過年相聚變他們的負擔。但孩子太小,我又不能不帶著。所以每次飯局我都頭大,歲錢推搡不過只能收下。”謝琳說,而且歲錢終究是要還的,將來還要找各種時機和理由將這筆錢還回去,“想起這些也很頭疼,作為一年回不了幾次老家的人,還要一直惦記這事,也是一種神負擔。”

一些地方攀比嚴重影響金錢觀價值觀

長輩給晚輩的歲錢,傳說可以住邪祟,保證晚輩平安度過新的一年。傳統歲錢,必須由家中最年長者給予,因為他們生活經驗更多,“歲”的力度更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一些地方給孩子的紅包,因為互相攀比等心理而快速上漲。記者發現,在個別地區,給小朋友的紅包都要1000元起步,有網友嘆,一個春節發掉1.7萬元紅包。

有分析人士指出,歲錢標準不斷上漲,是到某種奢靡“時風”沖擊的結果。這一“時風”既由網絡上的浮躁風氣所催生,也從城市地帶吹拂而來,加上農村傳統社會結構的重構引發“人投資”觀念的變化,綜合導致攀比的風氣越來越濃厚,歲錢的數額似乎了衡量親和友的標準。“不給不行,給了又怕被議論”了許多人心矛盾的真實寫照。

趙蕾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很多農村老人主要靠務農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種不地了,狀況也大不如從前。平日里省吃儉用,目的就是為了過年期間能給得起歲錢。一些年邁且喪失勞能力的老人,歲錢的來源主要是子給他們的贍養費。所謂歲錢,只是經過了孩子的手轉了一下而已。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說,歲錢的本意是表達對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種祝愿和期待,初衷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歲錢水漲船高,甚至給一些家庭造了很大的經濟負擔;也有一部分人互相攀比,使得歲錢的寓意“變了味”,這種現象值得深思和檢討。

老家位于江蘇宿遷農村的程對于因攀比導致農村歲錢大幅上漲的現象頗有。按照當地風俗,老人慣常給小孩的歲錢為一兩百元,且多年不變,但這一慣例在近幾年時常遭遇“城市標準”的沖擊。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何慧麗指出,畸形的攀比現象,造歲錢和收不均衡,給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力和煩惱,也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金錢觀、價值觀,需要進行治理。歲錢的寓意是好的,表示對孩子的祝福,只要達到這個功能就行了。長輩孩子,錢越給越多,相互攀比,這違背了歲錢的寓意,甚至可能引發矛盾。

相信通過上述文章的重寫,我們更深地了解了歲錢背后的問題所在,以及當前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也呼吁人們能夠理對待歲錢的問題,避免出現過度攀比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