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福建省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名單近日在省商務廳公布。其中,漳州龍文榮昌社區生活圈、長泰人和社區生活圈、龍海古龍社區生活圈等三個社區被列名單。便民生活的理念已經在漳州得以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概念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旨在為人們帶來更為便利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鞋子磨損需要修補,孩子放學需要托管,還是上班路上需要早餐,這些都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所能提供的便利。商務部發言人在采訪中表示,希讓像修鞋、配鑰匙這樣的“小修小補”行業規范有序地回歸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我們將關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的“小修小補”行業,以此來了解城市管理中是否已經做好了這種微型業態的安排。許多人經歷過這樣的事,需要修鞋、改長、配鑰匙,卻不知道該去哪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修小補”需求,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剛需。2008年,漳州市城管部門曾向修自行車、配鑰匙、補鞋、修鐘表的手工業者贈送了100輛便民服務車。然而,16年過去了,這些手工業者還在原地嗎?他們的生意狀況如何?闕師傅回憶說:“之前一直是用桌子擺攤,后來從城管部門領了這臺車,用了十幾年很多地方都壞了,要自己修理。”闕師傅的服務車看上去已經布滿了歲月的印記。老鄭的攤位則是一張紅的木桌,當被問及當年領到的那輛服務車,他說,“子壞了好幾次,沒有再修了。”

城市的面貌不斷更新,而這些便民服務車和他們的主人卻逐漸變得“老舊”。闕師傅說,他今年已經70歲了,“現在做這行的人平均年齡都60多歲了,以前附近有很多服務車,見面大家都會打招呼,這幾年打招呼的人越來越了。”闕師傅還表示,“小修小補”的手藝大多是從老一輩的師傅那里學來的,現如今年輕人中很愿意學習并從事這個行業。陳平福的修表車就在老鄭的隔壁,臺面和玻璃罩都一塵不染,修表的工被他收在車里,一上午也沒拿出來過。年輕的時候他也做過師傅,收過徒弟,只是徒弟學到一半就放棄了,跑去收舊家電。“過來修表的人,也是中老年人居多。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戴這種手表了。”

在另外一輛便民服務車上,車主葉細妹已經經營了20多年。的主要業務是補鞋,修理服、包等品。73歲的林爺爺是葉細妹的常客,他帶了三本書法字帖來找,說是家里小孫子練習的時候弄散了書頁。葉細妹接過字帖,用掌鞋的機上了實的線,一本厚的用一排細釘裝訂好。“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東西壞了舍不得扔,總想著拿過來修一下還能繼續用。這樣的服務車很方便,急用的時候總能找過來修。”林爺爺說。

盡管修補生意不如從前,但是這些手藝人們依然愿意堅守在原地。他們希能夠得到更好的工車,更好的工作環境。這些“小修小補”行業的挑戰在于利潤微薄,且年輕人對這一行業不興趣,這導致了這一行業的逐漸減員。然而,正是這些手藝人們通過修補讓城市充滿了溫。因此,城市管理部門需要制定規范,引導經營者規范擺攤,使這些微型業態能夠在城市中安然存在。一些城市已經采取了積極的措施,為這些手藝人們提供規范的擺攤環境,以方便市民的需求。城市的變化與發展需要有關部門的引導,以保證這些微型業態的存續。因此,城市管理部門需要更新管理理念,采取更加系統化的考慮,以保障這些微型業態的發展。這也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大型商業的發展,還需要這些微型業態的存在,以便于滿足市民的低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