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炸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會議、研討會、論壇,它們如同春雨般集。然而,有一種特殊的會議,我稱之為“地理”會議,因為它們的召開地點總是與會議主題戲劇地反差,如同一場鬧劇,讓人哭笑不得。

最近,一場關于“振興東北”的研討會在海南召開,這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消息讓我想起了一句老話:“魚離開水,猴離開山。”我不想問,振興東北的問題,為什麼不在東北地區研討?難道是擔心東北的寒冷天氣會凍僵思想,或者是擔心東北的大米飯會讓人吃得太飽,無法集中力研究?這樣的“地理”會議,無疑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它們忽視了問題的本質,而過分追求形式,以至于會議的主題與地點產生了荒誕的反差。

這種反差,不僅讓人質疑會議的效果,也讓人質疑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度假?是為了研究,還是為了旅游?我們希,也許,下一場關于“解決通擁堵問題”的會議,會在塞車最嚴重的地方召開,那樣,參會者們就能親通擁堵的痛苦,也許能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決心。或者,下一場關于“提高教育質量”的會議,會在教育資源最匱乏的地方召開,那樣,參會者們就能親眼看到教育不平等的現象,也許能激發他們改變現狀的決心。

然而,這只是我的幻想。真正解決問題需要我們摒棄形式主義,真正關注問題的本質,而不是追求形式的華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建起一座“地理”障礙。我們應該意識到,會議的地點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問題本和解決方案的有效。讓我們擺形式主義的束縛,從本上解決問題,推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