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懷有故鄉結,尤其是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后,思鄉的心愈盛。許多老人在這種思鄉、念鄉的緒下,退休之后會選擇回農村養老。回農村養老的老人很多,但是大多數老人在農村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又會返回城市,不能一直在農村生活下去。那麼,為什麼回農村養老的老人剛開始興致很高,也很熱,在農村生活了一陣之后心就變了呢?72歲的陳大爺告訴我們答案。

陳大爺是一個72歲的老人,他18歲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整整有五十多年了。在這五十多年里,他無時無刻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想念家里的親人。這種思鄉緒在他六十歲以后沒有減弱,反而愈來愈濃。在這種心下,他決定退休以后,就回農村養老。按照陳大爺的計劃,他退休后與老伴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農村。回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租賃住房。雖然陳大爺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他父母留給他的住房早已不存在,只剩下一塊地基,這塊地基也被陳大爺的侄兒用來修建住房了。沒有了房子,陳大爺第一件事肯定是租賃住房。還好,陳大爺在他侄兒占用他的地基修建房子時,他就與侄兒商量好了,養老期間可以占用一間房子。所以陳大爺返鄉后,雖然住房需要租賃,但畢竟他事先做好了準備,住的是他侄兒的房子,并不需要付房租。

房子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生活的問題。陳大爺每個月有六千多的退休金,在農村生活本不用擔心吃穿。因此,陳大爺的農村老年生活十分逍遙自在。然而,也正是陳大爺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他與他的侄兒一家產生了矛盾。本來,陳大爺與他侄兒住在一起,兩人既是親戚關系,又有口頭協議在先,兩人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然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親叔侄倆還是發生了矛盾。陳大爺的侄兒沒有正式工作,是個泥瓦匠,侄媳婦也跟著侄兒在外做小工。陳大爺的侄兒有兩個小孩,一個已經上學,還有一個只有四五歲。對于這兩個侄孫,陳大爺夫婦對他們也格外疼,有什麼好吃的,陳大爺總要給這兩個侄孫留一份,有時他的侄子侄媳做工回來得晚了,陳大爺就幫忙照看小孩。然而,盡管陳大爺夫婦事事順著侄兒侄媳,幫著侄兒侄媳,但叔侄之間還是發生了矛盾。

矛盾的起源是住房問題。由于陳大爺所占據的房屋有限,而他又種地栽菜、喂養鴨,房子自然不夠用;因此,陳大爺不可避免地在侄兒空置的房子里堆放一些雜。這很快引起了陳大爺的侄媳婦對他的不滿,尤其是對陳大爺喂養鴨很反。農村養養鴨一般都是散養,所以帶來了環境衛生問題。因為這兩件事,陳大爺與他的侄兒夫婦之間產生了隔閡。雖然他們里沒有明說,但彼此都對對方不滿,過去的親熱氛圍在叔侄之間消失了。陳大爺和他的侄兒都心懷不滿,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大爺到越來越不舒服,心里的委屈無傾訴,反而會被誤解。無奈之下,陳大爺在農村生活了一年之后,又回到了城市。

陳大爺說,回農村養老的老人之所以很難在農村長久逗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在外生活久了,再回農村,與農村人的思想有隔。其次,在農村養老的城里老人在農村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第三,農村的醫療條件沒有城市好。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回農村養老的老人最終都選擇返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