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已經離婚幾年了,最近心很沉重。曾經勇敢地帶著孩子離開了不靠譜的前夫,開始了新的生活。然而,這些年過得很辛苦。工作和家務;在外打拼和在家陪伴;單親家庭的力和孩子的長需要……每一個對立面都是一種挑戰。別人勸再找一個伴,可以互相照顧,但對婚姻已經有了恐懼。畢竟,就連有共同孩子的原配搭子都過得不好,還指半路結合的兩個人能有多順遂呢?之前曾向我訴苦,我卻無法給提供什麼好的建議。單親媽媽的困難,外人如何建議都顯得站著說話不腰疼。然而,最近我看到了幾個單親媽媽的選擇,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不僅有趣,還很有啟發。我想和大家分一下。

王霞和趙蕊是兩位從學生時代就相識的閨。十八年來,們一起經歷了升學、畢業、結婚、生子。到了20多歲,們又先后經歷了同一件事:離婚。并且都選擇把孩子留在自己邊。王霞的前夫是5年前被關進去的。在合一個人打工,帶著7歲的兒子。別說心理上會到沮喪孤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就已經足夠讓人筋疲力盡。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像打仗一樣洗漱穿做早飯送孩子上學。下午5點回去接孩子,又是打仗一樣買菜做飯檢查作業陪孩子玩。一個月3500塊錢的工資,卻不敢隨便辭職跳槽,生怕帶著孩子連這個工資的活都不好找。周末和假期本無法休息,都是要圍著孩子轉,本沒有空閑時間。而托兒所的費用,要花掉工資的一大半。趙蕊這邊,獨自養一個5歲的兒。之前是全職太太,離婚后沒有工作,前夫還拖著養費。只能帶著兒回到鄉下老家。有父母在,生活和家務倒是用不著心了,但緒卻越來越差。覺得自己沒價值,像拖累,邊也沒朋友傾訴,一度有抑郁傾向。“城市容不下,故鄉容不下靈魂。”這句話,離異帶娃的,恐怕比一般人更深。兩個經歷了共同長的孩,又在各自經歷人生中最艱難的時。為了不忍看閨難過,王霞一直鼓勵趙蕊回到城市里來。不能沉浸在老家局限的環境中,需要工作,需要自己的生活。不過,城市的收不高,房租也不低,還要兼顧孩子和工作,可能會面臨和王霞一樣的困境。思來想去,王霞提議:讓趙蕊帶著兒搬進和兒子所住的地方。們兩個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組了一個全新的“四口之家”。

在王霞和趙蕊心中,家庭意味著兩個年人共同承擔責任。不管家里有幾口人,都應該是一個屋檐下的共同生活。只要能互相支持、互相幫襯,就能搭伙把日子過好。就這樣,從去年6月起,兩大兩小開始了重組新生活。首先是平衡好賺錢和養育的問題。王霞之前攢下了一些資源,可以在家接一些零工。而趙蕊急需工作,重返社會。于是兩人商議決定,由趙蕊出去上班,每個月拿2000元做家庭生活開銷。王霞在家帶孩子,一邊空賺些外快,以支付每月2000多元的房貸。孩子的教育支出,各自負責。這個家庭的一天總是很充實。早上趙蕊出門上班,王霞給兩個孩子穿吃飯后,挨個送去上學。之后回家整理、打掃、洗漱,有空的時候再做些工作。下午接上兩個孩子回家,準備晚飯。趙蕊下班后,一家四口邊吃飯邊聊。飯后兩個孩子玩,趙蕊主去洗碗,王霞也不會閑著。兩人一邊整理,一邊聊天。無論是平日還是周末、假期,無論是家務還是孩子養育,兩個閨都是合作、共擔。你上班養家,我帶孩子勤勤懇懇。你做飯,我洗碗,你洗服,我地。教育孩子,你唱紅臉,我唱白臉。你幫孩子做手工,我輔導孩子寫作業。國慶節8天假期,我先帶孩子,你出去玩4天。等你回來,后面4天我再休息……趙蕊說,作為外出工作的那個,力確實很大,有時候回家也是累得不想。但還是會幫助王霞分擔,因為更明白一個人在家帶孩子有多不容易。家庭生活就是這樣,都有活兒,都有責任心,都不當甩手掌柜,就能把小日子過好。而很多夫妻,就是過不明白。等到兩個孩子睡了,就是深夜閨瘋狂嗨的時間。們一起敷面,互相試服,聊八卦,吃宵夜,跳舞,瘋玩。讀書時不得天天和閨泡在一起,聊天聊到天亮。現在終于實現了。之前父母覺得,兩人帶孩子單獨在一起不太合適。但看到們生活、經濟、神各方面的狀態都越來越好,爸媽算是放了心。不如此,兩個小孩也互相影響,有了改變。趙蕊的兒起先很任。被哥哥耐心照顧著,溫順心了很多。王霞的兒子以前總是郁郁寡歡的,有了妹妹,現在變得開朗無比。兩個孩子有了玩伴,不再像以前一樣只知道纏著媽媽。媽媽也樂得輕松。和最好的閨一起帶孩子。錢都會掙,飯都會做,家務都會干,家里的事都會上心。那還比結婚了什麼?哦,了算計,了婆媳矛盾,了只知道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的人。

王霞和趙蕊的家庭新模式,很有借鑒意義。現在大家的觀念越來越開明了,有人離婚,會認同“結婚是為了幸福,離婚也是”。有人單帶娃,會覺得離了男人,也可以活得漂亮。這是好事,但很多時候我們也忽略了一個事實:不是每個單親媽媽,都是馬斯克他媽、谷媽啊。有兩個單親媽媽曾在網上特別火。一個28歲時花百萬買國外優質子,生下2個混兒。另一個做試管嬰兒,生了龍三胞胎,給3個孩子每人買一套房、一個商鋪。好多人看著們,就覺得,離婚帶娃有啥難的。啥都有了,還省了煩惱。但羨慕歸羨慕。不是每個單親媽媽,都能有們這樣的經濟條件。更多的單親媽媽是怎樣的?是像那個帶著小的兒輾轉外地打工的21歲孩小陳。孩子小,就背著一起送外賣。孩子上了兒園,放學后,就把孩子安置在麥當勞,再去送外賣。是像那個打著工、租著房、背著債的30歲單親媽媽。賭鬼前夫欠債,被連帶著也欠了20萬。工資不高,有孩子要養,所以每個月只有600塊錢吃飯。每天的晚飯,1塊錢也得打細算,花得不多,才有余錢給孩子買盒牛。看過數據:全國離婚家庭里,每6個有子的離異家庭中,就有5個家庭的孩子是由母親養。所以我國單親媽媽群已有超過2400萬人。而這些單親媽媽里,63.5%的人,月收只有4000元不到。離了婚,等于了個支柱。帶個娃,等于多了支出。怎麼可能不窮呢。單親媽媽的難,不是一句“要堅強”“要加油”“要活出彩”就能輕飄飄安到的。像王霞和趙蕊那樣,如果能找到一個靠譜的單親搭子,真能解決不實際問題。嘗試這種模式的不止們。西安有一對閨,也是各自帶著孩子離異。本來商量著一塊搭伙,但由于兩個孩子年紀有一定差距,上學節奏也不一致。所以們的模式是:工作日各自帶娃,周末節假日搬到一起搭伙過日子。做家務,聊著天,很快就一起干完了。生活上,我幫你編頭發,你陪我去醫院。沒事時各自照顧孩子,有事時彼此幫襯扶持。既有了私人的空間,又能在需要的時候有人陪。們還相約等孩子都大了、飛遠了,一起去云南養老。還有山東一個單親媽媽,離婚后一度窮到連紙尿都買不起。正巧在網上看到珠海一個未婚媽媽發帖,獨自帶娃沒法出去工作,找同樣況的媽媽互相照應。們一拍即合,越2000多公里,共同在珠海開始了搭伙新生活。一起帶娃,一起做直播,創業、搞錢。日子眼見地越來越好。結婚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伴,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實單親媽媽搭伙也一樣。兩個年人一起生活,能遇到一個事事相投的人,也不容易。王霞和趙蕊就說,們幸好是相識了18年,彼此即便會有矛盾,也早就在年輕鋒芒時都磨合好了。如果是三觀、經歷、生活習慣都相差太多的朋友,搭伙生活絕非易事。更何況都帶著娃,各有各的傷痛和苦楚。而且還要考慮一方再婚了、重組家庭了……只能說,單親媽媽的路不管往哪走,依舊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不過,那又如何?這些抱團取暖的單親媽媽,多有勇氣,們在“不敢離開婚姻”和“